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朝鲜版中国经典”幕后故事独家揭秘
大学生何以迷上秦腔现代戏




 中国文化报 >  2011-05-3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继《红楼梦》之后,血海歌剧团携《梁祝》年底来华访演可期——
“朝鲜版中国经典”幕后故事独家揭秘

    《梁祝》在朝鲜国内的宣传折页封面。

    中国专家指导《梁祝》服装设计。王 尧 摄

    《梁祝》彩排场景。后来的布景和匾额字样根据中国专家意见作了修改。王 尧 摄

    本报记者  卢毅然

    “朝鲜版《梁祝》,是朝鲜艺术家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参战60周年而专门创作的最新作品。其创作过程和艺术呈现,凝聚了两国人民深厚的传统友谊和朝鲜艺术家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尊重及独到理解。” 记者近日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获悉,朝鲜著名的血海歌剧团继去年携《红楼梦》而来让中国观众“惊艳”之后,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其又一部根据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改编的力作——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若一切顺利的话,预期将在今年底明年初来华巡演。

    许多中国观众对一年前朝鲜版歌剧《红楼梦》的精彩访华演出记忆犹新,而像《梁祝》这样一部在中国流传千年并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经典,经由敬业而独具艺术天赋的朝鲜艺术家重新演绎,其焕发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值得期待。本报记者于日前独家采访了参与协助朝方创排该剧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为读者揭开“中国经典、朝鲜演绎”的唯美《梁祝》幕后故事的“神秘”面纱。

    朝方高度重视倾力打造

    ●《红楼梦》编导访演中途

    紧急返朝

    ●创排数月即公演的“朝鲜速度”

    ●金正日高度评价

    “朝鲜高层领导人选择中国《梁祝》故事题材由血海歌剧团新创编歌剧,在《红楼梦》到中国巡演前就基本确定了。”中国对外集团公司亚洲运营中心副总监周骥对记者回忆说。

    歌剧《红楼梦》是为庆祝2009年“中朝友好年”,在1961年朝鲜唱剧《红楼梦》的基础上由血海歌剧团改编加工重新搬上舞台;歌剧《梁祝》则是朝鲜高层领导人在2010年考虑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的需要,特别选择反映中国文化又适宜朝鲜民族艺术表现、容易为观众理解接受的题材,全新创编的重点剧目,其创排过程受到朝鲜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及文化省的高度重视。

    在《红楼梦》去年5月至7月访华巡演期间,中国观众对“朝鲜版”中国经典作品的认同和欢迎令血海歌剧团的艺术家们欣喜不已。他们把要创排《梁祝》的想法透露给中国文化部及承接巡演运作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方面,双方立即就这新一轮的“跨国经典移植”行动展开了积极的合作和交流。

    在血海歌剧团排演《红楼梦》时,中国文化部就在服装、道具和中国元素艺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无私的协助。有此良好合作的基础,有关《梁祝》的再次携手水到渠成。在《红楼梦》到北京、西安、长春、福州等地巡演间隙,经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协调、组织,中朝双方艺术家多次就《梁祝》的创作召开研讨会,《红楼梦》和《梁祝》两部中国文艺经典之间仿佛有一条神奇的红线,把两国艺术家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就在《红楼梦》的访华巡演日程行进到差不多一半时,血海歌剧团突然接到朝鲜国内高层领导发来的命令:为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创排《梁祝》,主创人员必须马上回到朝鲜。于是,除演员继续在华巡演外,包括导演蔡明锡等歌剧团主创人员匆匆中断访华行程,于6月中下旬紧急返回平壤。《梁祝》在朝鲜国内的正式创排,就此拉开序幕。

    朝鲜艺术家对《梁祝》的创排绝对堪称“神速”。虽说加上前期策划、改编时间将近一年,但正式创排从6月中下旬起算,到10月就排练完成开始在平壤公演,满打满算只花了4个月时间。这是出于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之前完成的特殊需要,也反映出血海歌剧团演职员阵容班底的雄厚实力。“整个血海歌剧团演职人员有700人左右,具备同时演出两三台大型剧目的能力。《梁祝》的演出阵容总共195人,与《红楼梦》的198人规模相当,但除主创编导外,包括主要演员,起用的是与《红楼梦》并不相干的另一套人马。”周骥对记者说。

    据介绍,朝鲜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亲自指示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纪念日之前将《梁祝》改编完成。据朝鲜《劳动新闻》报道,2010年9月,金正日在公演前观看了《梁祝》,向创作者和艺术工作者们投入智慧和热情,在很短时间里创作出又一出色的歌剧表示巨大满意,就创作成果给予很高评价,并向大家表示感谢。“金正日说,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歌曲到舞台美术、服装等各个要素都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杰出作品,血海歌剧团取得的骄人成果是革命的朝鲜艺术工作者以非常的精神力量和独创的朝鲜式创作方式结出的光辉果实。”

    2010年10月24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歌剧《梁祝》在血海歌剧团的主要演出场所——平壤大剧场进行了首场公演。观看演出的除了朝鲜党政军领导人和各界群众外,正在朝访问的以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为团长的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应邀出席。在朝访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代表团等中国客人也应邀一同观看了演出。从那时起,截至目前,朝鲜版《梁祝》在朝鲜国内的演出已近130场。

    中方积极无私鼎力相助

    ●精心制作100多套演出服装

    ●可重复使用的“小推车”

    ●紧凑高效的艺术点拨

    歌剧《梁祝》在朝鲜公演的宣传折页和开场字幕中强调:“歌剧《梁祝》是按照金正日总书记的指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之际创作完成的,以反映当今时代要求,推动朝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传统友谊世代相传,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字幕中还特意提到“中国文化部赠送演出服装、小道具和有关物资等,为歌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积极真诚的帮助”。

    谈到中国文化部对血海歌剧团在服装、道具、物资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帮助,全程参与和负责从《红楼梦》到《梁祝》中方舞美协助工作的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监督、资深舞美灯光专家王尧无疑最为知情。

    “演出服装的设计由朝方完成,我们负责制作。但朝方只给出了简单的图样,又要求要达到比《红楼梦》的服装更高更精美的质量。我们为完成制作,丰富设计、精工细作,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王尧说,《红楼梦》的服装是由江苏镇江生产影视古装戏服、曾为我国“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制作服装的厂家制作的,但按舞台服装的要求还不太精细;《梁祝》的演出服则特别交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著名专家蓝玲的工作室制作,手工精心绣制,费时费工,经过加班加点,120套精美的歌剧演员服装和60套舞蹈演员服装如期交到朝方手中。

    为帮助朝方提高舞美的水准和组、拆台工作效率,王尧和他带领的中方舞美小组从协助《红楼梦》起就动足了脑筋。他们帮助设计改造的布景框架,两个人15分钟就可完成原来要花半天时间的组、拆过程。朝方制作的景片以前要靠人力硬拉,王尧他们本来考虑焊接上轮子,后来又想到方便可持续利用,专门设计了可拆卸的“小推车”,这样在制作不同的场景时都能用上。本着这样的思路,《红楼梦》中的许多小道具和物资在《梁祝》中继续派上了用场。

    2010年10月13日至15日,应朝鲜艺术交流协会邀请,受中国文化部委派,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带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亚洲运营中心总监袁正、中国东方歌舞团编舞专家唐文娟、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吴晓江、服装专家刘颖以及王尧5人组成的专家组专门到平壤,对血海歌剧团《梁祝》在公演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从中国艺术元素的指导方面提供协助。

    “到朝鲜当天晚上,我们刚下飞机就赶往血海歌剧团。朝鲜文化省外联局局长金大锡、艺术局局长吴英植,中国驻朝鲜使馆文化参赞李学惠等和团里近200人早就在剧场等候了。我们先看联排,然后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进行交流、辅导,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深夜十一二点。第二天一早又应朝方要求‘回课’,手把手地示范、教学……到第三天上飞机回国前,我们几乎没时间驻足看一下平壤的街景。”吴晓江导演回忆说。王尧、唐文娟对那两天紧张而高效率的工作也有同样的叙述。

    中国专家的关键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朝方对专家组的工作连声称谢,并按照专家组在剧情、舞美、服装、头饰、舞蹈等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而高效率的修改,使《梁祝》的艺术水平在公演之前再进一步。

    中朝艺术家特别心有灵犀

    ●话剧导演教起了水袖

    ●双方人员临别时抱头痛哭

    ●舞蹈交流无需语言翻译

    ●下一部“朝版中国经典”

    会是什么?

    朝鲜版《梁祝》总导演蔡明锡曾在平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最感到困难的部分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主创人员在了解《梁祝》故事发生的时代——公元4世纪中国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方面耗费了很大精力。此外,《梁祝》是中国民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民间故事,改编后的歌剧能否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也是创作人员最为担心的事情之一。

    其实,据记者查询资料得知,《梁祝》传说据信在公元八九世纪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后来演绎出与中国主旨一致、情节却有所不同的版本,只是流传影响毕竟不如中国,现在已少有人知罢了。而《梁祝》成功公演的事实也证明,朝鲜艺术家的敬业和执着、中朝文化在历史渊源和气质上的相通化解了这样的担心。中朝艺术家在工作中的交流合作,因为艺术的相通,更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由来已久的特殊情谊,则少有隔阂,心有灵犀。

    朝鲜艺术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中国的专家们。作为话剧导演,吴晓江对《梁祝》的戏剧结构、艺术风格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来这就够了。但看到朝鲜演员们对中国古典戏装的长袖不适应、“有人甚至把袖子撸了起来”,看到他们热切期盼、虚心好学的质朴眼神,吴导凭着自己对戏曲的一点了解,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起了“耍水袖”。

    王尧带领的中方舞美小组在和《红楼梦》朝方舞美工作人员的长期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当双方在大连分手告别时,竟三两抱头痛哭。《梁祝》的合作和预期的来华巡演,给了他们再叙友情的机会。

    作为舞蹈家出身的中国东方歌舞团一级编导,唐文娟认真地教朝鲜演员们“速成”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和步法、体态。血海歌剧团舞蹈编导金睦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要求:能不能尽量再多教一些?我们可以用摄像机录下来慢慢学。“我们很自然地边示范边学,用肢体语言、舞蹈语言交流,他们一学就会、一点就通,根本不需要语言翻译。”唐文娟也惊叹于朝鲜演员们跳朝鲜舞蹈时轻盈优美的舞姿,“我也跟她们说,希望她们能教我跳朝鲜舞。期待中朝两国舞蹈界今后能有更深入的交流。”

    除了中国作品,朝鲜没有整体改编搬演过其他国家的任何大型舞台剧目。和《红楼梦》一样,《梁祝》也是分六幕十景,全剧长近两个半小时。这或许体现了“朝鲜版中国经典”正在形成中的共性。正如看过该剧的专家所说,朝鲜版《梁祝》把朝鲜唱剧“旁唱”和舞蹈艺术等融为一体,并结合朝鲜自己的立体舞台技术和音乐剧手法,既充分反映了原作内容,又体现了朝鲜特色,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然而,我们中国人看这样的“朝鲜版中国经典”,除了欣赏艺术之外,一定还会有一些别样的情愫和共鸣。

    下一部“朝鲜版中国经典”,会是什么呢?是朝鲜国家话剧院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还是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据透露,朝鲜有关院团确有改编这两部中国作品的想法)或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朝文化部门和艺术家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一次次地印证了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友谊的历久弥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