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丽 彭 超
编者按:据统计,全世界目前已有超过4万座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超过3000座,藏品总量超过1500万件。对于博物馆来说,安全问题是摆在首位的问题。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监控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博物馆的安防体系中,不过——
高科技构筑的“铜墙铁壁”
在《博物馆惊魂夜》等影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觊觎博物馆珍贵馆藏的不法分子,运用各种反侦察手段,穿越红外线报警设施及监控设备。那么,现实中,博物馆的安防措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历来受到管理者的重视。首都博物馆的安防系统以严密著称。以文物库房为例,据首博安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首都博物馆搬迁至新馆后,近1万平方米的藏品库容纳了25万件文物,库房设计满足了藏品保管的条件:库门有半米厚,恒温、恒湿、智能化,具有防火、防盗、防霉菌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库房还拥有10吨液压电梯,文物运输车可直接通到地库,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与地面危险人为因素的接触,这项措施目前为中外博物馆所独有。
“为保证展出文物的安全,馆内的安防系统十分完善,监视系统、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可以多层面地保护文物安全。这些系统让博物馆内的每个角落,无论中央大厅还是展览厅,都在监视器不同角度的监视之下,几乎没有任何‘死角’。”该负责人称。
另据承建该项目的北京联视神盾安防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师余斌介绍,系统以入侵报警及出入口控制系统为核心,辅以电视监控、声音复核、照明控制、停车场管理、防爆安检、无线通信等系统,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手段,将多个独立系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科技的“铜墙铁壁”,时刻守卫着展品的安全。
据介绍,首都博物馆对展厅、藏品库房等重点部位的防范设置已经达到一级风险要求。这些地方一旦出现入侵者,不论采用何种手段和方式,中控室和分控中心都能接收到实时报警,同时系统还将报警部位的报警信号、声音复核信号和图像复核信号实行自动切换,打开辅助灯光并自动录音、录像,并且随时显示报警信息,值班人员可根据同步的3种信号显示,做出准确判断,快速做出反应。此外,公共区域的部分照明与安防实行联网,当安防系统报警后,该区域的系统灯光自动打开,为首都博物馆的安全防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与之类似,首都的各大博物馆都在安保措施方面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希望借助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守护好一件件国之瑰宝。
各地博物馆加强技术安防
在省市级博物馆中,现代科技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比如,“微波墙”的应用。
据四川省博物院典藏部主任谢志成透露,四川省博物院库区内使用了名为“微波报警”的技术,“这种设备可以形成肉眼无法看见的微波墙,即便一只苍蝇飞过都会触发警报。同时这些安保设备与110报警系统进行了联动,如果有人触发警报,警方也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近日刚刚搬到新址的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也在技防方面做足了文章。“进入库房的人员首先会被库区通道的振动探测器发现,图像也将回传到主控制室。如有入侵者,或者恶意的破墙行为,则会第一时间向监控室发出报警信号并确定位置。”烟台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金定介绍说,文物库房安装双重技术合一的双鉴探测器、红外探测器、微波探测器3种技术手段的探测设备,并且布设了摄像机、拾音器,“别说是故宫大盗,就是进去一只老鼠,也会被发现。”
也有人会担心,美国大片里的博物馆也是这样的安防措施,但有时还是防不胜防,比如,万一工作人员被胁迫入库怎么办?对此,王金定表示,新博物馆的安保措施中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出入口安装有防胁迫功能。“库房的大门设有4个密码,分属4个不同的人掌握。需打开大门取出文物时,必须至少3个人同时在场输入密码,并且还要通过掌纹识别,大门才能打开。”
“库房的防盗门使用的是很先进的金库防盗门,密码保护级别也很高,并且只允许一次密码输入错误。如果连续两次均输入错误,警报就会自动报警。”王金定表示,即便是博物馆的馆长,也须通过特殊授权的工作卡刷过门禁才能进入库房工作区,在刷卡的同时,电脑会自动记录下入库者的进出时间。
“技防”与“人防” “物防”相结合
现在博物馆的安防系统主要以视频监控为主,通过管理人员查看大屏上的图像来发现紧急事件。然而,现实中,一方面,工作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大屏幕;另一方面,现在博物馆越建越大,监控点数越来越多,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控点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而且,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安防系统还不能和公安系统、消防系统有效联动。对于博物馆这样的单位,延迟一分钟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个有效的博物馆安保系统,除了高科技之外,“人防”“物防”也至关重要。
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全球的顶级文物达300多件,这对于场馆的安保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除了摄像监控、防盗锁、各种入侵探测等“一级风险防范”的常规动作和一些专门研发的“独门秘技”外,众多的安保人员在安防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再如,某些博物馆曾经应用过“犬防”,凭借警犬的出色嗅觉,对文物及可疑人员进行追索,不过后来担心观众被咬伤,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但专家指出,相关思路值得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也会把安全工作交给专业的安防公司来经营。但责任心的缺失依然是最大的隐患。一些地方表面上将文物安全“天天挂在嘴边”,实际工作中却是“天天放到一边”,有值班制度不到岗,有应急预案不演练,安全防范工作漏洞百出,导致先进的技防设备形同虚设。
在去年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专家认为,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经历了从狭义犯罪预防向广义犯罪预防的转变,现在正在向“损失预防”迈进。比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污染、微生物、植物(苔藓)、动物(虫子),都可以对博物馆的文物造成损坏。博物馆安防系统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科技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研发及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