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启 王志刚
根据总政统一部署安排,沈阳军区历时7个多月时间精心打造的大型舞台报告剧《我是一个兵》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军优秀节剧目展演,于6月6日和7日晚在北京中国剧院隆重上演。该剧全面宣传和总结了沈阳军区历年来涌现出来的重大典型,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感动和震撼了观看演出的首都观众,赢得了广泛赞誉。
精彩的背后
每一个精品节目的诞生,背后必然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必然蕴含着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执著的追求。
精彩的背后,凝聚着沈阳军区党委首长和政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沈阳军区党委首长亲自审阅了报告剧的文学台本,多次专题听取创作进展情况,与大家一起研究晚会方案,从思想上、政治上把关定向,亲自带领机关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反复研究修改文学台本、舞台样式和节目内容,为报告剧的最终精彩呈现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正是得益于沈阳军区党委首长和政治部领导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才有了报告剧的成功演出和广泛好评。
精彩的背后,凝聚着广大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文工团刘建华团长是整个报告剧的总导演,面对厚重的主题和崭新的艺术形式,他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捧一杯浓茶,点一支香烟,有了灵感的火花就在电脑上敲击一阵,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就将成熟的舞台台本呈送在首长面前。文工团杨志军政委积极当好“后勤大管家”,为团长分忧解难,每次排练,他都全程跟随,及时做好团内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演职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创作和排演工作当中,在他的号召下,从演员到职工,从团机关干事和司机,都积极参与到报告剧的演出当中,或为群众演员,或为演出保障,和主要演员一起加班加点地排练,为整个报告剧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艺术的创新
报告剧贯穿《我是一个兵》的旋律,以诗、歌、舞等为主要形式,辅以重大事件的电影资料和英模人物的现场讲述,调动摄像、照明、美工、场面调度、镜头组接等手段,精选于不同时期英模易于舞台呈现的经典画面、生动故事和精彩细节,采取诗朗诵、歌曲、舞蹈、访谈、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借助多媒体灯、LED大屏幕、舞美造型等多种舞台手段,以隽永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和华丽的舞美,声情并茂地讲述英雄的故事、讴歌英雄的情怀、宣扬英雄的精神,打造了一部贯注激越向上旋律的英雄史诗和一座辉映日月的精神丰碑。
为了真正诠释英雄精神实质,展现英雄形象,沈阳军区文艺工作者用洗练的语言和昂扬的格调,用诗的形式和现代传播方法,对英雄加以塑造,凝结成序幕、“兵之魂”、“兵之责”、“兵之脉”和尾声5个篇章。在震撼心魄的战争场景中,在饱含深情的娓娓倾诉中,在慷慨激昂的优美旋律里,《我是一个兵——来自沈阳军区英模群体的报告》以厚重的主题阐发、真情的纪实叙述、宏大的气势营造、多彩的手段呈现,展示了战区部队的英模群像,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和解读,从中透视出驻守北疆的广大官兵高举旗帜、铸牢军魂、忠诚使命的时代风采。
思想的火炬
只有把文化艺术与思想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把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把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始终突出出来,才能真正将报告剧打造成一部思想文化的精神火炬,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精神佳作,一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本着这种想法,创作人员在繁多的沈阳军区英雄群体中开始了遴选典型英雄事迹的过程。面对厚重的历史和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筛选,从众多英模人物到60多名,又从60多名到18名,再从18名到最后呈现的12名英模,期间难以取舍的痛苦只有创作人员自己才能深切体会。12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模,就像12面旗帜,昭示着沈阳军区各个时期英模的精神,展现了各个时期沈阳军区部队官兵的精神风貌。为了真正给英雄画好像,军区政治部首长带领机关和文艺工作者开始近两个月的艰辛创作,在浩如星海的文字资料里,在眼花缭乱的视频图像中,去挖掘英雄的闪光点和感人点。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董存瑞,一个用生命开辟解放道路的革命英雄;雷锋,一个用一生奉献人民、奉献国家、奉献军队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张新生,一个“此生别无梦,铁心跟党走”,用生命来诠释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带着耿耿忠心点亮我们心中的理想之魂和信念之火,仿佛巍巍丰碑矗立起当代革命军人的道德坐标和使命根基。苏宁、赵兴元、高玉宝、刘英俊、向南林、韩雅玲、邰忠利、关喜志、郭明义等一大批早已为全国全军熟知的英雄,站成了雪野方阵,塑造为黑土军魂,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传唱着一首首不朽的军歌,让观众在一次又一次的英雄感召中洗礼心灵、净化灵魂,向广大观众耸立起一座又一座的英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