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军营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英雄的史诗 精神的丰碑
“战地三剑客”风靡戈壁滩
草原盛开红梅花
后勤工程学院红歌献党铸军魂
奋发进取方有为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6-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原盛开红梅花

    张国庆

    近日,内蒙古军区文工团组织文化小分队,千里走边关,开展文化服务到一线、进哨所活动。

    笔者在边防某部看到,文工团的到来,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大队文艺队的战士迫不及待地向编导老师赵刚请教学习,赵刚老师不厌其烦地回答战士们的提问,现场帮助他们解决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他广泛征求官兵建议和意见,精心构思了一台能反映大队特色和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晚会策划案,每天加班到凌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编舞黄伟为大队编排了舞蹈《红色记忆》,他亲自做示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进行辅导,一个战士一个战士地进行纠正,谈心得、教方法,让这些小伙子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原来笨拙的身体跳起舞来也是那么的柔韧优美。

    歌唱演员乌兰红梅走进一线连队、执勤哨所,为官兵教唱《鸿雁》、《蒙古人》等蒙语歌曲,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她不顾疲劳与辛苦,一天辗转多个哨所,行程百余公里,为每个哨所的官兵传技巧、教方法,针对官兵普遍对蒙语不会说、说不准的实际,她一句一句地讲解发声要领,不厌其烦,直至每名战士学懂唱会为止。尽管初夏的北疆还依然凉气习习,但老师的额头上还是时时闪现着晶莹的汗珠。

    在告别大队的时候,官兵们响亮的掌声中有鼓舞,也有惜别,很多战士依依不舍地眼含着泪花,相送了很远,直至从视线中消失。文工团的演员们也是眼噙泪水,编导赵刚告诉笔者:每次到边防、下一线,看到这些戍守在边关的可爱的大小伙子,我心里就特别高兴。虽然地域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在考验着他们,但他们那种积极向上的戍边精神深深吸引和鼓舞着我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他们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生动教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