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委内瑞拉特约记者 朱晓燕
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博士是委内瑞拉举国闻名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钢琴家,经济学家、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50多年的心血创建的“音乐救助体系”给千百万贫困儿童带来了希望和美好,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运用音乐的力量与犯罪、吸毒、贫困做斗争的典范。
扮演多重社会角色
1939年5月7日,阿布莱乌出生在委内瑞拉西部特鲁希略州瓦莱拉市一个音乐世家,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儿时在素有“委内瑞拉音乐家摇篮”之称的巴尔基西梅托学习音乐,1957年起在加拉加斯何塞·安赫尔·拉玛斯音乐学院学习交响乐指挥、钢琴、风琴、古键琴和作曲。1966年,多才多艺的阿布莱乌创作了蜚声海内外的大合唱交响曲,一举摘得音乐与艺术学院颁发的音乐奖,1967年再次荣获委内瑞拉国家文化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奖——“国家音乐奖”。
在音乐方面,阿布莱乌拥有傲人的天资,但他的成就却不仅是在音乐方面。拥有委内瑞拉安德列斯·贝略天主教大学经济师学位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石油经济博士学位的阿布莱乌知识渊博、才华卓越,这使他在教育及政治舞台上也能纵横驰骋,如鱼得水。他一人身兼数职:在委著名理工科学府西蒙·玻利瓦尔大学和母校安德列斯·贝略天主教大学任教;同时担任中央协调计划办公室(即现在的计划发展部)计划司司长、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全国议会众议员,还曾于1983年出任委内瑞拉文化部长。
音乐救助工程从11人乐团开始
35岁时,身兼多职的音乐家阿布莱乌深刻地意识到社会不公与巨大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用音乐救助贫困儿童的设想。1975年,他召集8名何塞·安赫尔·拉玛斯音乐学院的学生,向他们阐述把贫民窟和街头流浪儿集中起来、免费学音乐,让音乐占满孩子们的时间,从而让孩子们远离毒品和犯罪的构想。话音未落,立刻得到几位音乐系同学的积极响应。他大受鼓舞,很快又从首都和内陆州府、特别是马拉凯和巴尔基西梅托招募专业音乐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在阿布莱乌和他的团队为达成这一设想奔走忙碌时,也有许多人提出质疑,甚至认为阿布莱乌是个疯子,在他们看来,让问题少年们演奏高雅音乐,简直是“天方夜谭”。义薄云天的阿布莱乌却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大力宣扬他的理念:“把这些贫民窟的孩子组织起来,让他们与音乐为伴,同贫困战斗,改变他们本来注定吸毒、犯罪、贫穷的命运,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无害甚至有益的人。这是一个对抗贫穷的社会体系,孩子们最终并非一定要成为职业音乐家。他也许会成为一名医生、律师和教授,但音乐带给他们的将是不可磨灭的东西,并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他的努力争取下,这一设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75年2月12日,他完成全部注册手续,并于4月30日创建了第一支“委内瑞拉国家青年交响乐团”。乐团第一次排练是在加拉加斯一个废弃的地下车库,当时只有11人,但阿布莱乌告诉他们,你们正在创造历史。仅仅一年后,乐团就在苏格兰国际青年交响乐节上公开亮相,引人注目。
让穷孩子一样能演奏莫扎特
1979年2月20日,阿布莱乌倡议成立了“委内瑞拉全国青少年交响乐团国家基金会”,以筹集管理资金,保证“委内瑞拉国家青年交响乐团”正常运转。随着青少年音乐教育在全国各个社区的迅速普及和全面辐射,各州青少年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不断组建,基金会运转也卓见成效。“委内瑞拉国家青年交响乐团”正式更名为“委内瑞拉青少年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国家体系”,因其对贫困少年的救助性质,又被世人称为“音乐救助体系”。伴随着这一“体系”的发展,触角也逐渐深入到福利院、劳教所、残疾儿童等。
阿布莱乌一直坚信“音乐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音乐能够为一个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8年前,当时年仅17岁的莱纳尔·阿科斯塔身上满是疤痕,因参与暴力犯罪在委首都加拉加斯青少年拘留所服刑。拘留所组建乐队后,阿科斯塔开始学习单簧管。他说:“这与拿枪截然不同。正是单簧管和乐队改变了我的人生,音乐让我懂得如何以非暴力的形式对待他人。”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50多年来,阿布莱乌为“体系”、为自己创建的乐团和弟子们赢得了国内外100多个桂冠。如今,他创建的“音乐救助体系”被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典范”,在社会文明、对抗贫困、远离毒品的征途中,为世界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模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消除贫困上的努力,并非只局限于金钱和物质救助,搭建一个激发个体尊严和自信的平台更为重要。面对各国乃至全球的共同难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纷纷前来“取经”。目前,全球共计25个国家,希望在振兴古典音乐的同时,更借古典音乐的力量与犯罪、吸毒、贫困做斗争。
阿布莱乌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人。作为音乐家,我梦想着让穷人家的孩子演奏莫扎特。”的确,他不仅是梦想的播种者,还是实践者、发明者与缔造者,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当代“牛仔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