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霞
端午节前后,由厦门闽南神韵艺术团创排的大型风情诗画演出《闽南乡韵》(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进行常态化演出时名为《闽南神韵》),随厦门市旅游文化交流团分别在中国台湾的台北市和基隆市演出。这是《闽南乡韵》今年春节期间在新加坡激情上演13场后,首次“倾巢而出”,登上宝岛与台湾同胞亲密接触。台湾市民,基隆市市长,来自台湾各大旅游行业公会和协会、4家直航厦门的航空公司、旅游行业知名媒体的代表以及台湾北中南100多家旅行社300多位旅行商等观看演出,共同见证了这份闽南情、海峡缘。
一次可喜的“四通”
6月11日至17日,第三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闽南乡韵》于端午节在宝岛先行演出,成了海峡论坛“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主题的精彩前奏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范例。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寻根热”到经贸合作,从通商、通航、通邮到深入民间、草根之中,通过“前进、稳定、团结、共赢”的大路,迈向“心灵相通、感情相通、命运相通”的“第四通”。
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人民,动力在人民。《闽南乡韵》是全国唯一一台以闽台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文化剧目,节目选自厦门原创的《闽南神韵》的精粹。台湾观众能听到《鼓浪屿之波》,领略到亲切的乡音、乡情、乡韵。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保留着一样的信俗与情感,一样的闽南话,一样清和优雅的南音、流畅通俗的歌仔戏、高甲戏,一样虔诚地供奉妈祖、保生大帝、延平王郑成功以及关帝庙、池王宫等……演出展现了两岸深厚的渊源,对台湾观众来说很有亲和力。88岁的在台大陆老兵阙启春在孙女的陪同下观看了台北的演出,他激动地说:“很好看,很有家乡味,很精致,很开心。”他的孙女阙泳娘看完演出后意犹未尽,又带上老公和儿子赶到基隆看下一场演出。立荣航空的陈总经理携夫人看完演出后表示,南音木偶表演《陈三五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木偶与南音、舞蹈融为一体,比传统布袋戏更打动观众。
一位洪姓律师携夫人专程从高雄赶来并陪台湾金控公司总经理等8人观看演出,他激动地说,今后台湾金控公司有活动,一定要请《闽南乡韵》来演出。台湾商工统一促进会的陈先生特地留言说:“下次有机会我定帮你们到台湾南部去,多演它几场。”慕名而来的花莲国际石雕艺术节承办方则当场定下《闽南乡韵》10月29日到花莲演出的行程。台湾旅行商纷纷表示,很有信心把《闽南神韵》纳入台湾客人到厦门旅游观光的行程中。《闽南神韵》自2009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首次献演至今,已公演500多场。最近,厦门获准成为大陆游客赴台自由行的首批试点城市,厦门旅游协会会长林世超希望通过这次文化旅游演出,不但隆重推出大陆旅游“北北基”(即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线路,而且能借此拓展两岸更多、更广泛的合作。
乡韵无价,乡情无价
艺术毕竟贵在“精”“奇”,贵在在继承中创新。《闽南乡韵》的诸多元素正是取之于闽南大地最厚实的母体。回望历史,闽南位于中华大地东南海隅,闽南文化区是中华大地上一个较有独立地理文化单元意义的区域。在中原农业文明历朝历代往南、往东的迁徙同化中,闽南的文化性格在现代社会更加呈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特质。“据十闽之要会”,厦门作为海洋文明的主要门户以及开埠于1843年的海港,是继泉州刺桐港繁华事尽、漳州月港退隐后崛起的重要的通商贸易港,不但与西方近代文明最近,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也最便捷,而且厦门是集漳、泉诸多闽南文化精华、智慧的福地,是呈现闽南文化的光彩夺目的中心舞台。3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文化两翼齐飞,更加彰显了海西龙头城市的重要作用。
古往今来,闽南大地留下无数故事让她的子孙世代传颂,而今日的台湾居民,大多乃是近三四百年来大陆移民的后代,其中,闽南人就占七成以上。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区域文化,其血缘亲情、民风民俗、歌谣戏曲等已融入台湾同胞的血脉,家族源流为文化的传承承担了历史的重责。
紧紧把握住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地进行融合创新。《闽南乡韵》所呈现的高甲丑、木偶、南音、闽南语歌曲、民俗游乐、妈祖信仰、郑成功伟绩等,已和民族舞、街舞、芭蕾、戏曲科步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糅合混搭,剧中音乐特别注意把闽南传统音乐、语言、腔韵兼容并蓄。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如新创剧《陈三五娘》,用南音、木偶演绎流传于闽台数百年的陈三和黄五娘的经典爱情故事。这次《闽南乡韵》选用偶戏来表现,更是兼具展示国家非遗项目的传统风貌和表现现代艺术的精彩,并在追求音乐的恢弘与幽雅中和谐奏响,凭藉乡韵而抒怀,且借艺术以长爱。古往今来,深深镌刻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是文化、是传统,优秀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精华。神驰先辈家园,倾听历史的脚步声,《闽南乡韵》享誉宝岛台湾,正是顺应了天地人和的大好时局。
一些启示与联想
这次赴台演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与联想。
14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台湾的媒体给我们的启示有时可谓“信手拈来”。有作者在当地《新新闻》周刊如是说:“《闽南乡韵》非常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身临其境者都会感受到古与今的交响、旧与新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共舞。一场震撼心灵的演出,给人一种超乎想像的闽台新印象。”该文作者还呼吁台湾有关部门的主管们,“都应好好观摩《闽南乡韵》,充分准备,别让陆客讥笑台湾是文化沙漠”。这样的声音,其实也是给我们的一种警醒。面对海峡两岸的文化旅游大市场,只有一起认同、弘扬、继承闽南文化优秀传统,我们的旅游文化才不会落后于形势,才不至于让急促到来的“海峡两岸旅游热”撞个措手不及,也才不会出现“百城如出一戏”的尴尬。
台湾此行,当地的文化市场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之大陆,台湾的文化市场似乎更成熟、规范。窃以为,为了使演出收到更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赴台演出,打前站的功课必不能少。再者,权威媒介在呼朋唤友方面最“给力”,因此,必须加强与当地媒体的信息沟通。闽南是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涵丰富的闽南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的原创力之所在。打造两岸人民文化交流和增进认同、融洽感情的重要平台,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借文化搭桥,带动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对两岸文化旅游、艺术创作现状做一粗浅比较后,笔者认为,大陆取胜的是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资源、资金、政策、政府行为的到位;台湾受地力、人力局限,文化艺术更多的是民间创意的自由表达和运作的自主发挥。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大陆早,产品也较丰富,但遗憾的是一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项目已濒于消亡,如深受两岸先辈喜爱、至今在闽南地区仍十分兴盛的泉腔高甲戏,在台湾却因十年前独存的剧团团长周水松的离世而黯然谢幕。闽台民间文化艺术是闽台人民代代传承的共有记忆,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是否可以借鉴台湾在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更注重海峡两岸民间的文化力量,透过庙会、馆阁、社团等推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笔者认为,只要两岸进一步加强合作,在艺术层面延伸、拓展思维,探讨和尝试合编、共创、齐演等方式,借助两岸共有的闽南文化财富作酵母,打造底蕴丰富的艺术品牌筑巢引凤,带动文化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引领更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人来到海峡两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系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