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珍
现在一般认为,是陈望道最早在中国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对于这一说法虽然现在尚有争议,不过据现有资料看,现在所能找到的《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版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原名参一,出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早年毕业于浙江金华中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一边勤奋学习哲学、文学、法律等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知识,一边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早在“五四”前就接受了进步文化的熏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6月,到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并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他和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3人一起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被人称为“四大金刚”。至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还要从浙江的“一师风潮”说起。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个学生叫施存统(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非孝》,这篇文章在陈望道的指导下发表在《浙江新潮》上,不料竟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以至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学潮。
浙江当局视这篇文章为洪水猛兽,强扣以“非孝、废孔、共产、公妻”的罪名。浙江省教育厅曾两次派人要求第一师范的校长经亨颐开除施存统,并将陈望道革职查办,此令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经亨颐采取了拖延和抵制的办法。12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查办经亨颐,更换新校长。第一师范的全校学生愤而举行示威,他们既不让经校长走,也不允许新校长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政府调来七八百名军警包围了学校。学生们不畏强权,在陈望道的领导下,与军警开展斗争,结果酿成了“杭州一师流血事件”。杭州其他学校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赶来支援。在学生的一再坚持和乡绅的调停下,政府收回成命,经亨颐没有被调走。不过经过此事后,经亨颐不得不离职,陈望道也没有办法再待在杭州了,为了表示与校长同进退,他也自动离职。
经过“一师风潮”,陈望道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锻炼,他逐渐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须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此时,陈望道正好收到《星期评论》(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刊物之一,1919年6月创刊于上海,由戴季陶等创办——编者注)的邀请,希望他能够翻译《共产党宣言》。此时的陈望道正好苦于没有去处,就准备先回家乡翻译《共产党宣言》。
1919年底,他带着戴季陶提供的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到自己的家乡分水塘村。这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陈望道回到家也只能住到一间柴屋里,条件非常艰苦。山区早春的天气非常冷,但他依然坚持翻译,实在坚持不住时,就在屋里做运动取暖。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陈望道遇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还有参考翻译资料的匮乏。当时,在大城市也很难找到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更不用说在一个小山村了。陈望道只带了戴季陶给的一本日文底稿和一点儿参考资料,但是这些并不能够满足翻译的需要。为了能够翻译出更高质量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就托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来参考。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克服了无数难关,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功夫,才把全文彻底翻译出来。最后完成译稿的时间是在1920年4月下旬。就这样,《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稿终于在分水塘的这间柴屋里诞生了。
据研究陈望道的专家邓明以说,至今在分水塘村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母亲看他翻译得很辛苦,非常心痛,就想给他弄点好吃的东西。陈母设法弄了些糯米给他包了几个粽子,把粽子送到柴屋时,还附上了一碟红糖。随后,母亲在屋外问他,是否还需要加些红糖时,他连连回答说:“够甜了,够甜了。”一会儿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只见他吃了满嘴的墨汁。原来他只顾全神贯注地译作,竟全然不知是沾了墨汁在吃粽子呢!
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后,陈望道在家乡收到《星期评论》社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到上海任该报的编辑。1920年5月间,陈望道到了上海,才知道戴季陶要调往广州,并希望陈望道代替他的工作。然而,1920年6月反动当局查封了发行量达10多万份的《星期评论》。原本在该刊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打算也就落空了,只能另选其他出版机构了。
据悉,后来在陈独秀等人的帮助下,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正式出版。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受欢迎的程度。
(本文摘自《建党伟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