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许国华 张 莹 通讯员 王守振
在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组织协调和省内外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南省政协和中粮集团等共同发起的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于近日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促进会章程,产生了领导机构。本报记者近日就豫剧的历史地位、辉煌成就、为什么要成立促进会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政协原主席、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
豫剧的历史与成就
记者:您认为,在中国戏曲界,豫剧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王全书:中国戏曲肇始宋金,初盛于元,繁荣明清,绵延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争相传习。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剧种取长补短、相互交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灿若群星的洋洋大观。豫剧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之一,自清代乾隆年间诞生以来,历经峥嵘岁月而长盛不衰。到了近现代,豫剧表演艺术更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仅坤角就孕育催生了多位名家,受到海内外无数戏曲爱好者和戏迷朋友们的热烈追捧。从西北边陲到宝岛台湾,从繁华都市到偏乡僻壤,到处流淌着豫剧圆润悦耳的旋律,回响着人们耳熟能详的唱段。
目前,豫剧团体的数量、从业人员和拥有的观众人数,在中国戏曲大家族中名列前茅。据文化部统计,全国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有220多个,是除了国粹京剧外,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记者:在豫剧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可圈点的辉煌成就?
王全书:上世纪中后叶,豫剧的百花园中产生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五大豫剧名旦”,也有人将桑振君包括在内,称之为“豫剧名旦六大家”。她们都出生在上世纪初叶,彼此都有深厚的交往,在艺术上有过交流也有过比拼,在声腔上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而自成一派,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推崇,为豫剧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常派的激越奔放、大气磅礴,陈派的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崔派的沉稳厚重、委婉抒情,马派的清脆明亮、秀丽华贵,闫派的醇甜细润、自然天成,桑派的字乖韵巧、闪滑抢离,都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从而将中华豫剧推向了璀璨夺目的巅峰。六大流派都有自己流传甚广、在广大观众中叫得很响的代表剧目,也正是靠着久演不衰的代表剧目和脍炙人口的声腔艺术而倾倒了无数观众,如常派的《拷红》、陈派的《宇宙锋》、崔派的《桃花庵》、马派的《穆桂英挂帅》、闫派的《秦雪梅》、桑派的《对绣鞋》等,演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加强包括豫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文化的研究创新和宣传推介,提升豫剧、曲剧、越调等戏曲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探索尝试企业与戏剧表演团体的结亲联姻,发展繁荣中华传统戏曲事业,是几代人的不懈追求,是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成立的重要因素。
豫剧促进会的工作
记者:促进会将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王全书:促进会团结联系豫剧、曲剧、越调、京剧、四平调、二夹弦、大平调、大弦戏、宛梆、怀梆、太康道情等各个剧种的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剧爱好者,在研究戏剧理论、传承表演技艺、培养戏曲人才、打造艺术精品、满足百姓需求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为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心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会将本着帮忙不添乱、辅助不替代、协作不包办的原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举办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二是打造《梨园春》天天剧场;三是力求拍摄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观赏性、文献性于一体的豫剧电视文献片;四是继续制作豫剧名家音配像;五是协助主管部门推出精品新秀。
记者:在上述的具体思路中,中国豫剧节也许是很多人关注的,请简单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进展。
王全书:经文化部批复,促进会与文化部艺术司、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将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豫剧节。1997年10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豫剧节距今已有14个年头。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豫剧艺术表演团体都有大量新剧目问世。(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