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黑龙江省北安市和平家政学校校长景小华是一名社区文艺骨干,在她的组织下,社区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群星艺术团。她个人投入3万元资金买演出服装、道具,又租了一间民房当排练厅。由于艺术团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贴近生活,很受社区居民欢迎,演出范围逐步扩大到克东县、五大连池市、黑河市等县市。
北安市充分领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深厚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精品特色文化,推动北安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北安市文体局局长刘凤芝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召开的北安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北安市委就明确提出了建设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此,北安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文化中心城市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重点将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北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软实力”工程来打造。
为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北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北安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书记、市长挂帅,分管领导协调,职能部门主抓,市、乡、村三级共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与经济工作、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全市各级党委都把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事业、全社会共同打造文化中心城市的良好氛围。
有了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和组织保障,剩下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据刘凤芝介绍,加大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加大人才培养是北安市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化政策和黑龙江省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北安市投资500万元将多年闲置不用的庆华文化宫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成为可容纳1700人,集举办大型会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2008年,北安市维修改造了文化中心,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立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辅导室,开设了艺术培训基地和艺术展厅;在图书馆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投资600万元维修改造了1900平方米的黑龙江日报社旧址,建成了北安市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北安市还大力扶持和培植民间文化艺术团队。这些业余艺术团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把大舞台搬进社区村屯,进一步满足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北安市已有民间艺术表演队、合唱团、老干部演出队、少儿艺术表演队和文学、绘画、书法、剪纸、摄影、集邮协会等艺术团队40多个,共有文艺工作者3000多人。有了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市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北安市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广泛性、经常性地开展,呈现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的良好态势。
北安市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但在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却毫不含糊。在黑龙江省,北安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其他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增长。在国家和黑龙江省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北安市政府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资金30万元,建成9个功能合理、布局规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最大的通北镇综合文化站达到1000平方米。北安市政府自筹资金930万元,建设了31个3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大院、43个农家书屋。这些文化大院的使用主体是村“两委”(即村支部和村委会),由各村“两委”指定专人管理,作为开展党员培训、文体活动、农民培训、图书阅览,举办村级会议、红白喜事,发布致富信息的场所。文化大院室内有舞台、大幕、音响设备,室外活动场地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且全部为水泥地面。为管好、用好这些文化大院,北安市出台了《新农村综合大院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同时在财力上给予保障,市财政每年都为文化大院划拨1万元经费,用于文化大院冬季供暖等项支出,确保文化大院经常性开展活动。
为使群众文化活动拥有更优美的环境、更便捷的场地,北安市政府先后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了滨水公园、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2010年又以超常规的举措,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投资4036万元建成了能够容纳万人的、封闭式的、现代化的凤凰体育场和体育馆,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使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北安市累计在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投入达到2亿多元,比该市前20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总额还要多。
北安市还把文化建设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了责任制,强化了工作督查,加大了考核力度,并严格兑现奖惩,从而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抓好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项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