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洁芳
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此,这支部队开始了在西北边陲长达几十年的戍守与生产。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发展成为下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2297个连队、260万人的庞大组织,是维护新疆稳定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兵团的广大军垦战士对于文化生活有着怎样的需求?兵团各级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这种需求的?6月13日至16日,记者随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深入西北边陲,了解兵团基层单位军垦职工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俗话说:“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以及2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仅物质资源匮乏,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新疆大半年时间在冰雪中度过,出行不便造成很多文化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对于兵团人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文化共享工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中心主任高作品这样说。
“虽然这里很偏僻,但我们不感觉有距离”
兵团农九师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塔尔巴哈台山和巴尔鲁克山下,紧靠边境线。“近年来,我们兵团职工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认识了外面的世界,通过共享工程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每年大雪封山的五六个月里,我们的职工与外界进行联系与沟通的主要途径就是共享工程,所以,广大职工非常欢迎共享工程。”农九师政委周新军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农九师11个团场中已有5个设立了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其中163团做得最好。他们不仅通过在团文化中心安装电脑、大屏幕,通过卫星或互联网实现了文化共享资源传输,还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将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千家万户,使职工群众在家就能定期观看到文化节目。“目前,我们在有线电视频道中专设了两个频道,用来传输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每天连续播放7个小时,节目包括养殖种植技术、历史故事、人文地理、影视作品等内容。我们还会给需要技术服务的职工提供从共享工程频道转录的光盘。这样,不仅使兵团职工群众开拓了视野,还可以学到生产技能,发家致富。”163团支中心主任胡永江说起共享工程的好处来,滔滔不绝。
除了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163团的职工们还喜欢到支中心的电子阅览室获取信息。在这里记者看到,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里坐满了人。58岁的魏玉秀以前从来没见过电脑,第一次接触电脑鼠标时,拿起又放下,满脸狐疑的情景令支中心的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经过几个月的培训,现在的她会上网浏览了,有了QQ号,还会打开网络视频学习做菜。“最重要的是,我还会用视频与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聊天对话。”魏玉秀激动地说。像魏玉秀这样,每年经共享工程培训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仅农九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接受电脑技能及素质教育培训的人员就有6000余人次。一位兵团职工欣慰地说:“虽然这里很偏僻,但我们不感觉与内地有距离。”
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共享工程传输的农业种植技术还为农九师的基层团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农九师经济条件很差,11个团场全是国家级贫困团,地理位置偏远,矿产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也难以引进,所以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想办法搞好农业种植,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农九师政委周新军谈到目前存在的困难时不无忧心地说。为此,农九师提出了促进九师经济社会发展的几大战略,如大企业、大集团整合发展战略,西出东进战略、人才科教兴师战略、富民战略等。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中介绍的农田种植技术,为农九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九师团结农场就是利用新技术,探索自身发展之路的成功典型。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团结农场的职工们学会了大棚种植、黄蜂传粉等技术,团场形成了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使用滴灌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的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了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了大棚生产的科技含量。截至目前,团结农场已建大棚1006座,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等,除供应周边县、乡、镇外,还出口到了国外。
“由于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没有税收来源,所以发展农业是保证兵团职工吃饱穿暖最重要的来源,而依靠先进的技术是取得农业发展的制胜法宝。文化共享工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与学习先进农业知识的窗口。”周新军说,如今,要想知道地里的农作物什么时间“渴”了,什么时间“饿”了,什么时候“病”了,只需登录共享工程网站,就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全程监测和控制。
采访后记: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不断地被兵团中从事文化共享的工作人员的坚强、拼搏、不怕苦的兵团精神所感动。文化共享工程建立初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各级中心和服务点,而在新疆,这样的工作干起来并不容易。兵团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2200多个连队分布在2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以及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支中心的建设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缺资金、缺人员、缺设备、缺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初期面临的困难很多,但他们从不抱怨。为了使兵团职工能够及时享受到共享工程的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兵团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在路上跑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带领施工队伍走戈壁、下团场,不分节假日地赶工期。每到一个支中心建设点,他们都组织技术人员手把手地现场指导,模拟操作,遇到问题当场解决。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已建有81个支中心和服务点,为上万名群众送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