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非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溯文化根源 探百艺流脉
入选“世界记忆”的
金陵本《本草纲目》
忘忧清乐在坪棋




 中国文化报 >  2011-06-2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忘忧清乐在坪棋

    《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 (明) 汪廷讷 撰  汪氏环翠堂刻本

    陈红彦

    在“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上,展出了一部刊刻于明代的《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

    如果从尧造围棋以教由朱作为中国人研习围棋的开端,中国人发明围棋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5000的历史留给今天的除去棋盘棋子带来的愉悦,还有厚厚的棋谱。在纵横各十九路棋盘的361个交叉点上,幻化出许许多多的变化,人们不但在围棋世界中享受着博弈的快乐,也领悟着其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生哲理。中国是围棋的起源地,围棋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功能,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命的哲学。它已经不仅仅是智力的角逐,更多的是智慧的延伸。

    古时围棋坐隐、手谈、烂柯、黑白、方圆、乌鹭的别称演绎着我们的先人超然世外、万物皆空的逍遥和忘忧清乐、友朋欢聚的愉悦,正如唐孟郊诗云:“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今人借以愉悦身心、忘忧解压,也可以算作对围棋精髓的体味吧。

    明代万历间名士如吴承恩、汤显祖、凌梦初、冯元仲、谢肇淛、汪廷讷等都热衷于围棋,并各有作品,如《弈旦评》、《五杂俎》等,国家图书馆藏安徽休宁汪村汪廷讷编的《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汪廷讷,原字去泰,后改字昌朝,清痴叟、坐隐先生是他的号。他曾为富商,后捐得从七品官。他好作曲,擅长刻书,万历二十八年在家乡建坐隐园和环翠堂,以供诗酒之会,同时进行刻书活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汪氏环翠堂所刻《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应为《坐隐先生订谱全集》中的第一部,棋谱开本见方,图文设计豪华大方,刻划细致入微,存两册。其中第一册众家序言后连式六幅《坐隐图》表现的是汪氏坐隐园雅集的情景,插图颇具特色,特别是第三幅,两人在松阴石桌上下棋,另两人在一旁观看,下棋的一位或许就是汪廷讷本人,另三位的服饰分别是儒、释、道的代表风格。人物造型具有非凡的功力,刻画细致清晰,线条细若毫发,山石结构、水浪波纹等图案都能代表徽派版画的典型特点,衣纹折叠、花饰图案和山石的点刻,均为徽派版画上乘之作。书由詹国礼督梓,汪耕绘,黄应组镌。绘者汪耕,字于田,汪廷讷之好友,善绘人物山水,细致秀丽;刻者黄应组,号仰川,擅刻插图,刻书多种,为歙西虬村黄氏刻书名手之一。

    此书原为郑振铎先生旧藏,后入藏国家图书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