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潘天寿缘何提出“拉开距离”论
守望精神家园
秦国仁“问墨”
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大写意花鸟画家崔子范逝世
王沂东《新娘》当代拍场拔头筹




 中国文化报 >  2011-06-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国仁“问墨”

    望云惭高鸟 临水愧游鱼  秦国仁书

    (中国美术馆收藏)

    本报记者  续鸿明

    书法,难在由技进乎道。沈鹏先生为内蒙古青年书法家秦国仁题字:问墨于道。对于秦国仁而言,“问墨”既是求书法之道,也是求人生之道。

    继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问墨——秦国仁书法展”后,2011年6月15日,“问墨——秦国仁书法巡回展”在内蒙古展览馆揭开帷幕。秦国仁说:“办展并不是炫耀自己的水平和成绩,而是想借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和阅历。之所以给展览起名‘问墨’,就是想体现学习的态度,向艺术界前辈交流和学习,向父老乡亲汇报学习成果。”

    这次展览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支持、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首个书法家个展,聂成文、郭子绪、王学岭、朱培尔、曾翔等书坛名家前来祝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发来贺电,可见秦国仁其人其书不凡的号召力。此次展览共展出秦国仁近作140件,书体以行书、行楷、碑意样式三种类型为主,表现了一个青年书法家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探索。

    从展览自序,观众可以看到秦国仁艰辛而执着的学书历程。1968年,秦国仁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寒冷的斗室之中。少时因家境贫寒,加之体弱多病,没有读完中学就被迫辍学,到工厂打工谋生。但无论生活如何坎坷艰辛,都未能泯灭其对求知尤其是对书法的热情。“每过街市,经常驻足于牌匾之间,流连忘返。偶得包括印刷品在内的书法家的片纸只字,都视为珍宝,心追手摹。那时因买不起笔墨纸砚,就常以木棒绑上棉团或以水代墨往废报纸上书写。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1986年,秦国仁拜文物收藏大家、书法篆刻名家杨鲁安先生为师,后广为游历,先后得到蒋维崧、魏启后、王学仲、刘江、康殷、欧阳中石、李铎、沈鹏、王镛等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他从魏碑入手,之后于汉隶《张迁碑》、晋王羲之《黄庭经》、颜真卿《勤礼碑》、清八大山人《行书千字帖册》,以及近代名家于右任标准草书,吴玉如《魏碑千字文》等,用功较深。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注重思考,撰写书学论文数篇,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2006年,秦国仁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名人”称号。

    从秦国仁的书作中,我们很难明显地看出他取法或效仿哪一家或哪一件碑帖。他的书法在魏碑的基础上,融汇了汉魏晋唐时书风拙朴的简牍、碑版、摩崖、写经的元素,同时加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的性格,形成了笔底的“异想天开”式的艺术样式。中国国家画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书法评论家马啸认为,秦国仁的书法用笔硬直、刚狠,并不时流露隶意,结构聚散反差明显,注重变形夸张,以对比、反差、错落等等手段来强化作品的效果,以期达到出人意料之目的。“他是在用一种笔墨的手段,拆解着那个固有的、精致的、稳固得无可想象的书法大厦;与此同时,他又在努力新构一个世界,它有些异样,有些粗率,有些失衡,有些动荡,但这一切却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朱彦民著文说,他新近书写的书法作品又有不小的变化,其中一些作品既有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书作的全身力到、厚重雄强的明显痕迹;同时另一些作品又有了近代佛学大师李叔同妙墨的超逸恬静、不食烟火的淡淡韵味。这本是两种不相同的书法风格,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但在国仁的书法作品里竟然能够如此自然而然地融为一炉,结合处恰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历来被从事艺术创作之人奉为箴言。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孜孜于“问墨于道”,也是秦国仁的不懈追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