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近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致力于品牌建设,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牌、文化精品牌和文化科普牌,使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不但获得了巾帼文明岗、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也以每年17%的比例递增。据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就接待观众71万人次。据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庞学臣介绍,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该馆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文化名片。
打响文化旅游牌
3月31日,黑龙江省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月27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AAA景区挂牌仪式。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博物馆建设也从一个侧面标志和反映着区域旅游文化的水平与内涵。黑龙江省博物馆以建筑精美、展示丰富、服务齐全、参观人数众多、影响面宽、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而著称。本次成功申报创建AAA级旅游景区,在改善文博行业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该馆自身基础设施的改善。
近3年来,该馆为申报AAA级旅游景区进行着不懈努力,不断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展厅专业讲解人员、设立安检门、增设多处导览牌、提供电子讲解服务等20余项提档升级服务措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参观人流。
推出文化精品牌
5月17日 ,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正式公布。黑龙江省博物馆报送的“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以金源文化为主体,又兼及其源流的专题陈列。通过金源故地出土的文物和史料,全面系统地阐释金源文化的发生与形成、繁荣与完善,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历程。
陈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先民足迹”,主要表现松花江流域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概况和历史文化面貌;第二部分名为“大金帝国”,是整个展览的重点和核心,真实而系统地再现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名为“凤凰涅槃”,表现女真人建立后金政权,一统华夏的历史风貌。
该陈列共展出金代文物5700余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品。例如,金齐王墓出土的丝织品,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以及黑龙江境内出土的大量金代官印,极具女真民族特色的金代铜镜、春水秋山玉、金银器和瓷器等。展厅内陈列大型绘画作品5幅,其中护步答岗战役半景画长达30余米,共描绘人物3218个、战马577匹、兵器3000余件、车辆100多部。
“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群力分馆的基本陈列,是省市共建、馆区合作的文化典范。从展览题目的确立,到展览的制作完成及顺利开馆,共历时3年时间。这期间,陈列大纲曾十易其稿,特聘国内金史专家级陈列设计专家多次论证,馆内举行的专家研讨会更是不计其数。
培育文化科普牌
2010年3月份,经全国学会、黑龙江省科协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全面评测,中国科协组织专家来馆实地调研抽查,核准并命名黑龙江省博物馆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缘何落户博物馆?首先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基本条件良好,具备完善的科普管理制度,保证了科普工作有效的开展;具有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固定场所并配备安全电子门、观众导览器等相应的设施、设备;具有丰富的科普展教资源,现有藏品超过11万件,不断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举办各类科普展览创造了有利条件;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职和兼职队伍,其中从事科普教育活动的专业及相关人员60人、临时工作人员30人、志愿者20人;具有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保障,能够确保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
其次是博物馆科普工作及活动有效开展,建立了藏品数据库,开展馆际文化交流,参与开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实行免费开放,具备完善的开放制度;赴外省、市、地举办巡回展览,扩大科普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开展特色的科普活动,与外单位及企业、商家联合开展展览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职、兼职科普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业务人员赴外考察学习计划。
此外,黑龙江省博物馆科普工作成效明显,调整了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路,由原来的注重对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扩大到更大范围及更多的受众人群;举办的展览及科普宣传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科普教育工作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鼓励;所举办的展览和科普活动不仅有一定的教育性,还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制定了今后的科普教育、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接受科普教育,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