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华
遍布大街小巷的超市、两旁绿树成荫的水泥街道、一排排豪华气派的别墅、各种鲜花次第开放的公园,还有设施俱全的大型健身场地……这不是发生在都市,也不是发生在发达的乡镇,而是发生在我的老家,地处水乡一个叫陆家甸的较大的行政自然村。
外地人初到陆家甸,没有一个不吃惊的,他们下了车,走在干净整洁、两旁鲜花盛开的水泥路上时,会不厌其烦地问路过这里的一位又一位村民,有时候是满头银发的老人,有时候是年轻的时尚女孩——“这里真的是陆家甸吗?”所有路过的村民都给这位外地人肯定的回答,并且脸上还带着几分自豪。外地人听到这回答就更吃惊了,问:“真是奇怪啊,看上去怎么就像个都市,一点也不像农村?而且还比都市多了几分安宁,多了几分田园风情!”村民们都笑,笑声过后,他们都轰地一下散开了。也许在他们眼里,早已见怪不怪了。
如今的陆家甸已经不同以往了,如果不是周围有大片大片的庄稼,谁也不会想到她会是农村。她从当初的一个丑小鸭已经出落成一只金凤凰了。我记得小时候背着书包去上学,从低矮破败的茅草房里出来,一直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然后,再穿过狭窄幽长的一条又一条深巷,走了没多远,再捂着鼻子经过几处臭气熏人的露天粪坑,到了学校门口,还要经过一处齐脚深的水塘……那时候,陆家甸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肮脏、贫穷、落后、愚昧等等。谁愿意待在这里呢!为了离开这个地方,许多人都费尽心机地想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但多数不能如愿。女孩儿都不愿意嫁本地,而外地的女孩子又不愿意嫁进来。那时候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或参军。只是我读书不行,根本就不是读大学的料,参军我不够格,但我知道,即使读书或者参军不行,我也要离开此地,甚至我还发誓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那年我中学还没毕业,就离开了老家,跟着几个老乡到数千里外的云南一家机械厂打工,有三四年没回家过春节。后来,家里来信,说爷爷病重,我才不得不请假回去。料理完爷爷的丧事后,我又准备回云南,但家人不让我去,我只好安心在家里种田,只能勉强图个温饱。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我看到在家种田大有希望,也觉得在家种田越来越有奔头了,我搞过水产养殖,搭过菜棚,挖了不少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时候,各地中小企业也应运而生,我在家除了种田外,有时候也出去在周边打工,日子过得比蜜还要甜,终于翻盖了三间明亮的瓦房,没几年,又拆了建别墅。随之,村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道路改造、通自来水、家家户户装电灯、狭窄的小巷被拆除……随着这几年新农村改造的加快,外来人口的增加,村里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开着私家车种田不稀奇,拿惯了锄头的老人上网司空见惯,图书馆里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初,那些想拼命到城里生活的村民们有的后悔不已,想着法子再回来,而那些考上大学的学子也不愿意迁出户口。以前外地的女孩不愿嫁进来,现在的女孩都以嫁到这里为荣,本地的女孩更别提了。公厕随处可见,垃圾箱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村里一半人家都装上了宽带,每到晚上,华灯初上,如同白昼,村民们半夜走路,再也不用摸黑了,这一切的一切还不是托共产党的政策好呀!
虽然村名还是那个村名,可村庄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不是都市胜似都市。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陆甸村的村民们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想到,他们会过上连城里人也非常羡慕的好日子。你看,年满六十岁的人每月还有养老金领,种田也不用上交,而且国家还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的好事,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