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展览开幕之际,许多艺术家来到展厅仔细观摩展品,畅谈了对展览的切身感受。同时,他们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就包括党史题材在内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各抒己见。专家们或就宏观主旨阐述睿见,或就具体而微的创作技法发表感悟,虽然角度不同,但不乏真知灼见,颇有启发意义。本报特选辑刊发,以飨读者。——编者
崇高的主题 多样的手法
冯 远
“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线索分明、脉络清晰,总体印象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选取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里与“党的历程”主题相关的作品,增加了展览的分量。
展览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许多优秀作品,创作年代跨度很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描绘历史主题内容,相比较而言,老中青几代美术家的角度、手法、技巧有所不同:老一辈美术家较多注重史实,力图通过自己的创意以求“情景再现”,他们较多采用写实手法、古典主义手法来展开创作,作品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而新一代美术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更多强调绘画(雕塑)自身形式的表现性,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的手法更为多变,风格更为多样,包括打破时空、综合情景复述,甚或采取多个情节并置的方式来强调历史的纵深感……虽然这类探索未必都称得上十分成熟完善,但不乏其合理性。在描绘毛泽东等第一代领袖方面,老一代艺术家们有特殊的情感优势,他们与那个年代没有太大的心理距离感;青年一代艺术家虽然不具备“亲历”的优势,但他们努力在形式语言上找到恰当的施展空间。当然,上述说法只是一种大致的印象,事实上,一些资深艺术家的形式语言也追求个性化风格化,而中青年的艺术家中有不少人采取写实的古典绘画语言进行创作,且都有上佳的表现。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美术家对历史的理解有所差异,由此必然带来对主题认识、深度挖掘、创意切入和表现角度的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因此,只要基本立场、方向正确,史实准确,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强求表现方式的完全一致。
描写历史事件,不可能像纪实摄影把某个瞬间简单地记录下来,因为事件本身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画离不开对人物的描绘,这就需要美术家在熟悉历史真相之后,合理地安排和设计画面。不能靠简单地罗列人物形象来图解历史,因此,人物形象的组合、彼此间的动态呼应乃至背景描绘都需要反复推敲、苦心经营。这次展览中有不少颇具匠心的作品,譬如描绘中共一大代表南湖登船开会的油画作品《启航》,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而且作品标题很巧妙,语义双关,耐人寻味。
表现党的光辉历程,当然不能局限于描绘领袖。事实上,表现普通党员的精神风貌,描写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同样可以反映开天辟地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在本次展览中,就出现了许多以普通党员、群众为讴歌对象的佳作,由此反映出艺术家们感悟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角度,以及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这次展出的作品以油画和中国画为主,此外,还有版画和雕塑,四大品类交相辉映。一般而言,油画在历史画创作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的表现力无法胜任大主题的需求。中国画的传统博大深厚,那种“逸笔草草”“空灵含蓄”的创作面貌仅仅体现出中国画艺术中宋以降及元明清传统的一部分。事实上,我国唐宋时期的人物画甚至是山水画都显示出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完全可能胜任大型主题性创作,只是在这方面的发展一直没有受重视,更不要说我们还有自己独特的工笔设色和重彩绘画传统。当代艺术家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笔情墨趣”的局限中,我们要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拓展国画表现语言的疆界,强化其表现力。本次展览中的不少中国画作品有创新的意识,甚至对某些传统技法进行挑战,显示出一定的胆识与魄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不光主题有价值,作品自身的形式语言、技法观念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再现光辉岁月 描绘时代画卷
刘大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历经血雨腥风的年代,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美术馆承办了“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立足于馆藏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同时又从兄弟美术馆借来许多重要作品,从而荟萃了近300件与党史有关的红色题材美术作品。这是一次分量最重、最有厚度、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展览。我们从这些美术作品中可以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看到广大美术家对党的无比挚爱,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极大的创作热情,整体反映出中国美术家高超的艺术水准,因此这是一次重要而有历史意义的美术展览。近年的展览很多,但是体现主旋律的展览却不多,希望经常举办体现主旋律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这对美术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术作品是人的精神反映和审美表达。中国共产党具有90年光辉历史,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大义凛然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些历史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中国共产党历经武装斗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富强的新中国,反映出善良、勤劳、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敢于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对此,作为美术家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去讴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与伟大,这是时代赋予美术家的责任,也是一件令艺术家十分荣幸的事情。努力表现时代和讴歌主旋律是美术家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个美术家应该遵循的一个准则,它是美术家最本质的职能。
这次展览涌现出诸多精品力作。陈逸飞、邱瑞敏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的油画《秋收起义》,彭彬、何孔德、高虹的油画《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靳尚谊的油画《瞿秋白》,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唐勇力的国画《新中国的诞生》,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业务教研组集体创作的国画《当代英雄》,孙滋溪的油画《天安门前》,何孔德的油画《出击之前》,方增先的国画《粒粒皆辛苦》,黄胄的国画《洪荒风雪》,潘世勋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都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典范作品,它们生动地再现了我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历经千难万险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对当代观众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我曾创作过《遵义会址》、《小米加步枪》、《晚风》、《人民公仆》、《朱德总司令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等红色题材作品。其中,创作比较深入的作品是《晚风》、《小米加步枪》《人民公仆》等。《小米加步枪》描写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武装的艰苦历程。《小米加步枪》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武装的千辛万苦,烘托出中国共产党人凭借顽强的革命毅力以弱胜强、战胜敌人的情景。画中描写了一个老班长和新入伍年轻战士在一起的片段,他们代表了革命武装的基本成员。
《晚风》是20年前为纪念建党7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当时我想表现改革开放这段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非常辉煌,但是很难表现。我原来想画邓小平同志路过青纱帐和农民握手聊天,几个干部站在一旁的情景,但是感觉容易落入俗套,所以就此搁笔。我和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是中央美院的校友。当时邓林拿出我军在大别山、太行山进行抗战的照片供我参考,但是我感觉仍不满意。最后我决定画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形象,描写邓小平下班之后,回家散完步坐在树下藤椅上休息的瞬间。我没有画常见的领袖挥手指方向或者领袖讲话以及接见群众等生活场景,而是画领袖的普通生活,表现总设计师开完会或部署完重大决策后回家休息的情节。他表情淡定,好像正在回忆、思考,欣慰而充满信心的脸上有一种会心的微笑。我第一遍是按照照片去画,结果太像照片了,所以我又进行第二次创作。我将伟人的嘴角画得微微上翘,眼睛略微放大,鼻子加长,嘴唇微张,表现出伟人坚毅、欣慰的神态,这就避免了表情单一的创作图式,使伟人气质生动而富有人情味。我在造型上不是简单的勾线,而是将脸上的结构和色彩变化以及皮肤的颜色深入地加以刻画。衣纹的处理采用国画线描方式,但是面部的处理融入了西画的元素,这就使领袖的肖像画创作模式得以突破。
对于历史画尤其是红色主题绘画,不能刻板、单一地按照一个程式来创作,不能只强调场面的恢宏和领袖人物的高大,应该抓住领袖人物的生活细节,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将形象的生动性作为创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从而蕴伟大于平凡、含壮观于细节,将领袖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腻、栩栩如生。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
《红烛》与《红烛颂》
闻立鹏
此次展览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活动,展出的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如此大规模全面反映党的历程的美术展览是不多见的,在我看来,这个展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切入点,来审视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展览既包括了20世纪早期的名作,同时也展示了当代美术中以党的发展为主题的创作,还包括一些难得一见的作品,例如蒋兆和的《毛主席与戏曲名家》,陈逸飞、邱瑞敏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等。展览一方面为我们认识这段美术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一部生动的视觉图史。它既是画家眼中的党史,同时还是党史的视觉呈现。
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后代置身于这个展览,崇敬、感怀、追忆交织在一起。那些曾经的历史,那些“最可爱的人”,那些作品背后的记忆一幕幕清晰地闪现出来,尤其是在特殊的情境里面对自己的作品,当时创作的心情历历在目。《红烛颂》这件作品曾经多次展出,但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氛围里展出,它显示出了特殊的意义。这件作品表达了我对父亲闻一多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对我来说,闻一多既是父亲又是英雄。我的人生和艺术旅程受父亲影响极大,尤其是成年懂事以后,他的品格人性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在开始学画之初就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画好父亲。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画父亲,但是最终选择红烛作为表达的载体,是因为以闻一多为原型的《红烛》电影摄制组的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我忽然感到,其实父亲的精神就是《红烛》这首诗的精神,也正是我作品中要表达的精神。后来,在青海的一次写生中,我发现烛的燃烧与流淌就像革命者的生涯一样有意味,于是进一步确定了以蜡烛这种形式来衬托画面中人物的品格,在烛光变为红旗的过程中,人物精神得到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我始终被情感所包围,就像一种原始冲动的激荡贯穿在创作的始末,这与一般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这样特殊的展览中,思想总是会被许多种情感所牵动。展览中的作品是不同时期的画家对党的礼赞,是社会发展与个人经验紧密相连的反映,还是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就我个人而言,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革命烈士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我的记忆中,党就是我的亲人。在父亲去世后最艰苦的日子里,是党给了我们照顾与关怀。因此,我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党、对革命烈士的崇拜与感激之情。拿我创作的《国际歌》这件作品来说,它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的毕业创作,我试图改变以往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常用的平视视角和非常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以大的仰视视角,把人物塑造成纪念碑式的形象,由此体现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突出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在当时大学生的印象里,国际主义是一种振奋人心的、严肃的终极远望,因此,在这件作品中,我选择了用一种深沉的色调表现画面凝重的整体氛围,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的希望和信心。画面仰视视角的灵感来源于我参观黄山立马峰巨石壁时的感受,当我仰视巨大的岩石时,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我对革命烈士所要表达的崇敬之心么!画面背景上红色的天空则是我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受到的启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可以说,这件作品是我当时的生活和所处环境紧密相关的情感外化。当时,很多创作反映的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真切情感,画家希望用壮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对革命、对党的咏怀。
另外,此次展览中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当代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出的作品让今天的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革,那就是从保守到开放、从程式化到自由表达、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能够摆脱以往的约束,更纯粹地以真情实感抒写对党的咏叹,更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把创作看做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这不也是一种“红烛颂”么?这一部分展览营构出的艺术氛围让我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经历的那段历史变革,那是一种获得了自由以后溢于言表的喜悦,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再现了我们这代人的真实记忆。
与文学作品的叙述性相比,美术展览能够以更直接和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呈示生动的历史和现实,这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就是很好的启示。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鼓舞人心的美展
潘公凯
建党90周年是全国人民的一个大节日。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它回顾了近百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腾飞崛起的过程,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可歌可泣、非常辉煌的历程。全国人民从中可以看到胜利来之不易,使大家能够更珍惜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更好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更有信心地走向未来。
展览给人印象深刻,很多作品大家很熟悉,不是一幅两幅,而是几十幅、上百幅,看了这些作品觉得很亲切。如果问对哪些作品特别感动,可能大家感动的是这个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不是某一张画。因此可以说,展览构成的气氛让人感动。
历史题材的创作和其他创作在方法上无异同,艺术创作和历史的关系在于每个艺术家的处理,有的接近历史,有的与历史有距离;有的反映得好,有的反映得不好;可以歌颂,可以反讽;既可以抽象地表现,也可以具象地表现;它们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至于怎样反映,那就看每个艺术家的修养,在于他的理解、对历史的把握。以前有一段时间美术以“红光亮”的模式来反映历史受到了批判。“红光亮”本身没有什么错,它可以被视作几十种表现方法之一,但让所有的艺术家都画成“红光亮”就有问题了。历史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多重组合、多方面的,而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关系。展览的作品表现了党的历史事件中的某个瞬间,艺术家要选择典型的瞬间,而不是用艺术作品画党史,将画党史降低为一种图解。历史画要高于历史事实,按毛主席的说法就是既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更集中、更典型、更完美地去表现历史,从流动的过程中寻找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加以描绘。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接近历史真实性
詹建俊
“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是一次盛大的美术展览。此前,一直没有以专题形式来反映各个时期的党的发展历程的革命历史画陈列,展览将新中国成立前直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产生的代表作品集中展出,使观众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反映党的历程的经典艺术品的风采,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作品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以及美术家怎样通过画笔来反映各个不同阶段的历史。
美术作为党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它有很多种形式,美术创作也有它特定的目的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美术的功能性,现在它仍然肩负着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职责。对于党的重大历史题材以至于中华文明的重大题材,美术家们都有很高的创作热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从美术史上看,这种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美术作品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次展览展出了我在1984年创作的油画《潮》,我就结合这幅画的创作背景,简单阐释美术创作反映党史的一些经验及方法。当时刚刚改革开放,随着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得到落实,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民在我们国家也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如何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热情。我当时就考虑如何能以一个概括的形象来表现这样一个事件——在新政策的鼓舞下重新将广大农民的热情激发出来,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象征性的农民形象,屹立在广阔的土地上,表现出农民作为主人翁奋发激越的建设热情。
在此,还必须重申“创作经验”的问题。当下的美术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都没有过这样的历史经历和实际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一些真正参与到革命活动中的美术工作者用他们的画笔表现他们的实际生活,但绝大部分美术工作者没有这种亲身经历。没有现实经验的艺术家来表现这种历史题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将自己置身于这种历史的真实氛围中。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了解这段历史。直接的经验没办法获得,但间接的经验可以想办法弥补,一定要设法熟悉所要表现的这段历史。艺术家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搜集所要表现的那段历史素材,然后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中。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接近历史真实的原貌。同样,了解得越多,艺术构思的天地就越广阔,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创作的主动性也就越大。
(作者系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