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趣味盎然的汇报演出
非洲演员开罗会演中国杂技
海口市艺术团巴黎奏响“春之旋律”
“新华影廊”图片展再现中巴友好历程
中国驻坦桑使馆向坦桑国图赠书
古巴革命博物馆展出“多彩中国”
传承中华文脉 拉近心灵距离




 中国文化报 >  2011-07-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洲演员开罗会演中国杂技

    非洲演员表演蹬技。

    本报驻埃及特约记者  裴爱红

    7月1日晚,埃及国家马戏场内热闹非凡,拥有1200多个座位的大篷座无虚席。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和乌干达5个非洲国家的杂技艺人汇聚一堂,联袂为当地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杂技演出,并以此拉开了为期近3个月的夏季演出的序幕。中国驻埃及使馆文化处的工作人员应邀出席当天的首场演出。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除串场节目外,包括《走钢丝》、《三人草帽》、《柔术》、《蹬技》、《双手顶》、《跳绳》、《车技》、《叠罗汉》、《蹬人》、《鞭技》、《快乐的炊事员》和《皮条》12个正式节目。其中,演员曾在中国接受过专业杂技培训的节目多达8个,从这一角度来看,该演出堪称一场中国杂技的盛宴。

    整场演出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节目的种类、技巧、服装、演出道具等均极具中国特色。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在中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专业杂技培训,这些中非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们,不但把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杂技艺术展现给埃及观众,也把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曾在吴桥杂技学校学习过的坦桑尼亚演员,把“跳绳”“地圈”“杂耍”和“叠罗汉”恰到好处地编排为一个节目。他们将中国的杂技与非洲的舞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富有浓郁非洲特色的音乐节奏和精湛的中国杂技演出技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其《蹬技》节目则注重原汁原味,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杂技道具,空中飞舞、旋转的方毯,大缸和桌子简直令人目不暇接。来自苏丹的节目《三人草帽》,还在演出中使用了中国传统民乐伴奏。《快乐的炊事员》的两位表演者伊哈卜和穆罕默德均来自埃及国家马戏团,他们曾于1973年至1976年在北京杂技团接受了为期3年的专业杂技培训,3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被誉为埃及杂技界的“常青树”。伊哈卜和穆罕默德为现场观众带来的是一首快乐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在他们的轻松把玩中,盆子碟子等各种炊具仿佛都活了起来,听从指挥,乖乖地舞动着。炉火纯青、诙谐幽默的表演,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埃及自今年1月下旬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较往年大幅下降。此次来自尼罗河流域的5个国家的杂技演出,给饱受动荡之苦的埃及百姓带来了轻松与快乐,而在其中大放异彩的中国杂技艺术,也为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