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传
应阿尔及利亚文化部和“2011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组委会邀请,7月12日至17日,中国穆斯林书法艺术展代表团、银川艺术剧院《月上贺兰》舞剧组和电影代表团一行61人,参加了在阿尔及利亚西部城市特累姆森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
书法展体现中阿文化交融
作为“2011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书法艺术展于7月13日在特累姆森市文化宫举行,展览汇集了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陈坤及其弟子马健等中国当代优秀穆斯林书法家的50余幅书法和篆刻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上取材于《古兰经》、“圣训”及阿拉伯格言警句、中国传统诗词名句等,形式上以汉字书法常用的中堂、横幅、扇面、条幅、对联等来表现,既不失阿拉伯书法原有的规范和内涵,又能充分表现出中国书法的格局与风韵,体现了中阿文化交融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展览举办期间,中国书法家热情地向阿尔及利亚观众解说书法作品。陈坤说,他相信本次展览将加深阿尔及利亚人民和世界伊斯兰地区人民对中国当代穆斯林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和繁荣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了解,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中国穆斯林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面貌和艺术境界也引起了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一些观众和书法家们积极互动,一起诵读了《古兰经》,现场的气氛友好而和谐。两位书法家还现场为观众挥毫泼墨,并将写满吉祥祝福的墨宝赠送给他们。
《月上贺兰》舞动特累姆森
7月14日,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在特累姆森市文化宫剧场首演。阿尔及利亚文化部部长代表阿卜杜·哈密德、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应邀观看了演出并致辞。哈密德表示,阿中两国关系源远流长,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人民始终将中国视为全天候的朋友,中国代表团参加“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活动是阿方的荣耀。刘玉和介绍了此次中国文化周的进展情况和详细内容,他表示,中方派出艺术团参加“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充分表明对中阿两国在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视。
当晚,文化宫剧场内座无虚席。《月上贺兰》讲述了千百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一支来自西域的阿拉伯商队历经艰险,在当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帮助下,战胜各种困难,完成了穿越沙漠、东渡黄河的商旅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商队青年纳苏与当地姑娘海真相互爱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优美的舞蹈、激昂的音乐、曲折的情节、动人的表演令阿尔及利亚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哈密德在演出结束后表示,《月上贺兰》为阿尔及利亚人民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体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穆斯林兄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及美好未来的理想信念,是自4月“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活动开幕以来最精彩、最吸引人的节目。一位名叫拉敏的阿尔及利亚观众激动地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舞剧之一,整场演出充满激情、堪称完美,“感谢中国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了高水平的演出。”
“我是含泪看完影片的”
7月15日,由宁夏电影集团总经理杨洪涛执导的影片《冯志远》在特累姆森市文化宫电影厅放映,400余名观众与电影主创们一同观看了影片。《冯志远》取材自真人真事,讲述主人公辞别新婚妻子和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来到宁夏,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0多年的人生历程,歌颂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此外,参加本次展映活动的中国影片还包括《梅兰芳》、《海洋天堂》等。
热情的阿尔及利亚观众被主人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不少观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影片放映结束后,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一些观众还留下来与中国电影代表团展开交流。一位前来参加活动的大学教师说,影片不仅是对冯志远个人崇高品德和敬业精神的高度赞美,更是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们最好的精神鼓励。还有观众在谈及自己的观影感受时表示,主人公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远离亲人,把一生无私奉献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事迹感人至深,“我是含泪看完这部影片的。”
为举办“2011特累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文化活动,阿尔及利亚政府投资约42亿第纳尔(约合285.6万美元)。为期一年的活动将举办报告会与研讨会12场次、音乐会与文艺演出200场次、展览12个以及国际电影节(日)和外国文化周(日)等活动。此外,还将召开伊斯兰国家文化部长会议。7月16日、17日,《月上贺兰》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大西洋剧院进行了另外两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