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 莉
7月23日,2011年“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在北京落幕。此次文化实践活动由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主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青年工作部、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澳门基金会及香港青年联合会协办。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近百名港澳大学生在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13家文博机构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实习生活。
受益匪浅的社会实践
“一个月的闯荡,让我们受益匪浅。”澳门旅游学院学生周多这样总结他在首都博物馆的实习生活。事实上,除了周多,几乎每一名参与此次实践活动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在7月23日举办的2011年“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交流会上,大家纷纷畅谈各自在实习中的收获。
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习的香港学生刘君宇说,自己从未想到,有一天竟然可以亲手触摸故宫里的珍贵文物。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陈晓雯在中国美术馆国际事务部做翻译、对外联络工作。在实践中,她认识到举办展览极其繁琐不易:“一封邮件的翻译是否精准到位,都是影响一个展览成功与否的要素。”梁慧淇是来自香港大学的学生,在国家图书馆的咨询台实习。直接面对读者的工作让梁慧淇对如何待人接物有了进一步认识,她说:“即使碰到脾气糟糕的读者,我们也要保持耐心。”参与恭王府残疾人公益文化日活动、带领盲人游客进行参观,让在恭王府实习的港澳学生印象深刻。“我们学会了如何照顾残障人士,让他们也享受到游览恭王府的乐趣。”香港浸会大学的谭敏淇说。在国家博物馆的实习让澳门圣若瑟大学学生龙雪儿爱上了博物馆的工作,“博物馆是我今后就业的方向。”
重新认识我们的祖国
除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还给这些港澳学生们带来了更多变化。记者发现,与一个月前刚来北京时相比,他们每个人的普通话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实习单位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请大家多多支持中华世纪坛的发展,让它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场所。”在中华世纪坛实习的香港城市大学学生朱秋华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实习的蔡尚堤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他说:“我喜欢自然博物馆,喜欢北京,喜欢这里的一切。”在此次实践活动的闭幕式上,学生们还分别向13家文博机构的代表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以各文博机构为主题设计的明信片和贴满学生实习生活剪影的感谢信。
通过工作之余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们还加深了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感情。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丰富多彩的展品令港澳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如今的科技水平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在梅兰芳大剧院欣赏京剧表演,则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让学生们产生了将中国的智慧与美学传承下去的责任感;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与国旗班进行交流,更让学生们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
澳门学生代表杨慧妍说:“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的我们,只能从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络中浮于表面地认识祖国。经过一个月的亲身体验,我们重新认识了属于我们的这片土地。这种认识没有局限于工作体验,更多的是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对现代中国繁荣发展的认知。”
把收获带回去
“感谢这个不一样的夏天,让我们走进北京深处。”很多港澳学生表示,他们一定会把在北京点点滴滴的收获带回去,讲给香港、澳门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听。
“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已成为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点品牌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内地以及港澳人士的认可。今年是恭王府第三次参与到“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中来,恭王府公共教育部主任陈桂兰说:“港澳学生在这里接受中华文化,回去也会传播中华文化,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颗中华文化的火种。曾经有个在恭王府实习的学生回去后打电话给我们,说他在香港‘放火了’——他把在北京实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给身边的人听——我们希望,这样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来自香港青年联合会学生交流网络的何广强说:“香港的雇主们越来越看重学生在内地进行工作实习的经历。因为香港是一个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一般读商科的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实习的机会,而学习艺术、中文的学生则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到内地的知名文博机构实习并学以致用,对于香港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据参加过前几届‘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的学生反馈,活动效果非常好,他们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能够吸纳更多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