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进入影视时代以后,小说与影视便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小说为影视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加速了影视的艺术化进程;另一方面,影视促使小说进行系统调整,影视化已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新景观。近日,电影同名小说《建党伟业》已经全面上架。业内人士认为,由影视剧带动小说的线上阅读,也体现出盛大文学在数字阅读领域对多媒体循环推进模式的探索。
然在笔者看来,《建党伟业》同名小说上架是一个并不难想象的事情,因为影视同期书早已成为各个出版社争取的“利益点”,甚至有些出版社把出版影视同期书当成了制胜“法宝”。此前《赵氏孤儿》上映的时候,与之有关的书就有3本之多,可见影视同期书已经不是单一的个例,而是几成普遍之势。不过,其得到的评价并不高,但这并没有阻止各方对影视同期书的热衷,也无法阻止影视同期书现象的蔓延。
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回报,借助影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出版社越来越主动地出版影视同期书。相较于整个文学出版而言,影视同期书因为有了影视的带动,在低迷的图书市场上成为亮点。正因如此,隐藏其后的事实是小说在影响影视的同时,也在被影视所改造。但目前的情况是,影视同期书出版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是影视同期书现象实质上是商业性的投机行为,道理很简单,影视注重娱乐,文学注重思想,缺少了思想的文学不能叫做文学。这就意味着文学要是一味地趋同于影视,那么就不能感受到思想在诗意的描述中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二是影视同期书过热可能导致文学迷失。影视同期书在多大程度上能被看成是文学,实在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出版社的趋之若鹜,恐怕就是被利益左右行为的表现。
三是影视同期书是消费时代文学困境的隐喻。在消费时代,人们在许多商品中选择特定的一种,对消费者来说,选择的是审美快感。而且一般地说,符合大众趣味的艺术作品,在其所属时代不被时代的精英文化群体所接受,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这能成为影视同期书大行其道的理由吗?
米兰·昆德拉曾说:“把伟大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和戏剧不过是一种‘读者文摘’。”在我国文坛上,也有如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对电子传媒保持顽强抗拒姿态的作家,他们追求“只为自己写作”,主张写作“忠于生命”的文学,呼吁文学与影视文化保持距离。韩少功就曾明确地说“电视只是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色味诱人但营养不一定很高的文化快餐,它不断鼓励浪费,鼓励文化的暴饮暴食”。这在笔者看来,同样是对影视同期书的最好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