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这张24小时“不眠”的监控网中,还有一个“千里眼、顺风耳”发挥着重要作用——12318举报电话。按照“市区半小时内到场、郊县一小时内到场”的查办要求,2009年底至2011年7月,12318举报电话共受理有效举报542件,根据举报线索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78起,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万余件。
这是一张群众广泛参与的防护网
“‘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就好比一只‘啄木鸟’,对文化市场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看管。”已经当了奶奶的孙香娥没有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是自愿放弃休息,成为青岛市5000余名“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中的一员。
孙香娥所在的青岛市城阳街道后田社区拥有居民386户。为了建设一个“文化环保”的美好家园,孙香娥和社区文化市场巡查队伍的同伴们坚持对社区周边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巡查,发现“扫黄打非”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就及时报告有关执法部门协调解决。他们的努力使得后田社区多年未发生一起非法文化经营案件。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青岛市第41中学的学生们行动起来,不仅在家中规劝亲友不购买和使用盗版制品,还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进行“不购买、不租借、不阅读、不传播盗版制品和有关出版物”劝告活动。
青岛市也通过每年开展“‘扫黄打非’执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及时曝光“扫黄打非”典型案件等方式,做好“扫黄打非”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积极性,青岛市制定并坚持实施举报“制黄”“贩黄”、侵权盗版和其他非法出版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对奖励金额坚持上不封顶,最高年份奖金额达80万元。
“扫黄打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维护城市文化净土的道路上,青岛,正阔步向前。
(新华社青岛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