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雷 张 燕
“赞赞帽儿面朝天,肚里的文章万万千!左转右转上下转,我的秧歌唱不完!”这“赞赞帽”是陕西人演韩城秧歌时,丑角戴的一种用竹皮制作的帽子,是丑角上场必戴的头饰,已经失传了半个世纪。令人惊喜的是,在近日于陕西召开的“韩城秧歌研讨会”上,82岁的韩城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格智竟戴着一顶“赞赞帽”上场表演了。他一边摇头戏耍着“赞赞帽”,一边唱着秧歌调,笑得合不拢嘴。消失50多年的“赞赞帽”重见天日,让与会专家兴奋不已,都说这是此次研讨会的最大收获。
何谓赞赞帽?丑角如何耍?它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副会长雷达说,“赞赞帽”,又称“转转帽”,是由于丑角耍它时,用“头功”转动的缘故。上世纪40年代,凡看过韩城秧歌中丑角耍戏“赞赞帽”的人都记得,那是固定在头额上,用竹皮(或藤条)制作的一个能伸能缩的圈形物,类似于今天盘缩着的胶卷。丑角头一甩,竹皮圈即甩出一二尺长;头一静,那竹皮圈即卷缩一团。由于丑角“头功”的功力,优异者可耍出不同的花样,是很有看头的。
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属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形式,与“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均属两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它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并向戏曲衍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关于韩城秧歌的源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在韩城秧歌段子里有这样一个唱段:“正月十五军民乐,唐朝兴起唱秧歌。庄王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正月十五灯笼会,军民同乐在朝阁。真天子,唱秧歌,文武齐把家伙敲。”也因此,专家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这“赞赞帽”与传说中的后唐庄宗的耍丑有关。从宫廷礼仪上讲,中国自古有“唱赞”的形式,这“赞赞帽”很可能就是从唱赞者所戴的礼帽衍化而来。如果能从唐代服饰中考证出确有类似韩城秧歌中丑角戴的这种“赞赞帽”的话,那么上述秧歌词中的“唐朝兴起唱秧歌”,就有实物做依据了。这也许就是现存“赞赞帽”的真正价值,它不仅为中国戏曲行当里的“尊丑”习俗提供了明证,而且为中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鼓,也提供了一个剧种、曲种之源的研究线索。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的学者们如此重视“赞赞帽”的寻根、追踪与挖掘,是很有道理的。这话得从80年代说起,那时正是文化部全国十大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辑的起步阶段,在陕西省文化厅参与编辑的雷达承担撰写“韩城秧歌”条目的任务。当他写到丑角戏耍“赞赞帽”时,由于它已失传多年,缺乏实物和照片,雷达就请韩城秧歌名角——“十三红”牛永堂、“金嗓子”王彦明、“黑牡丹”全格智在乡下找一个“赞赞帽”,以做研究之用。但牛永堂、王彦明找了10多年,也没有找到,直至去世。前几年,雷达赴韩城辅导节目,就对全格智说:“看样子,赞赞帽是连尸首也没有了,你能不能按你们过去耍过的那个样子试做一个?”全老答应了。琢磨许久,却因缺乏做帽子的材料而搁置。
2008年,韩城秧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格智也被命名为韩城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当他领到每年4000元补助费时,心想国家如此重视我们这些老艺人,如果不做些有利于传承的事儿,那就愧对国家了。说干就干,“赞赞帽”终于在这次为“韩城秧歌研讨会”举办的专场演出“情满椒乡”上亮相了。
全格智,陕西韩城市庙后村人,是继“一盆血”“世上缺”“人参苗子”“云遮月”之后的秧歌传承人。在1962年拍摄的一张10多位秧歌老艺人的合影中,其他艺人多已去世,唯他健在,因此被戏称为韩城秧歌的“宝贝疙瘩”。青年时期的他,有一个好嗓子,唱腔喜煞人。最拿手的曲目是《女娃怀胎》,运腔细腻、悠扬婉转,加上他婀娜多姿的舞蹈表演,一副包头俊相,很受群众欢迎。他不仅扮旦,也长于耍丑,被誉为“能旦能丑”的全才。由于脸黑而面俊,被称为“黑牡丹”,遂有“黑脸蛋,荞面旦,还有一朵黑牡丹”的俚谚。全格智不仅秧歌唱得好、庄稼务得好,还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木匠活,正由于他的心灵手巧,才将颇有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赞赞帽”试制成功。“世道好,佳运来。”连全格智也未想到,这些绝活竟然在他80多岁时,还真的有了用场。无怪乎人们说他“戴上赞赞帽了,全格智老汉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