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培 汪道霞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里,会不时闪现文化义工们的身影,他们忙前忙后,乐此不疲地在展厅里做着各种讲解、导览等服务工作。
当前,广东省的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据统计,去年底广州市的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120.9万人,其中的文化义工因文化的感召力走到一起,义务宣讲和传播岭南文化的魅力。他们付出了爱心和汗水,也付出了智慧和专业知识。
社会变得功利,人心变得浮躁,但是不断涌现出来的文化义工,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和温暖,广东文化义工日益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一抹亮色。
志愿活动就是一种给予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志愿者活动就越发达,人们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都渴望内心充实,精神愉快。”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如此解释广东等地涌现出来的文化志愿者现象,“西方有句话:‘人有索取的权利,也有给予的权利。’志愿活动就是一种给予。文化志愿者的大量涌现,标志着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香港、台湾,不少文化名人都是文化义工里的一员,比如台湾作家白先勇,他曾说:“我是昆曲的义工,愿为昆曲抛头露面。”“就普遍心理而言,现代人更想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时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说,台湾慈济会的义工就有许多的社会名流,“他们在工作之余脱下名贵的西装,换上义工的工作服,隐姓埋名地在那里做义务工作,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与认同”。
2011年3月,由广东省文化厅牵头,正式成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由各级文化战线的从业人员、专业文艺团体从业人员、民间文艺团队组成,其中不乏广东文化名人的身影,包括音乐人陈小奇、歌唱家唐彪等。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文化名人舍弃丰厚的演出费用,甘愿成为文化义工呢?唐彪说:“大家以为文化义工只是去跳跳舞、唱唱歌这么简单,其实它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唐彪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以往只是表演,但成为志愿者以后,可以更多地做一些音乐方面的沟通,可以毫无隔膜地与小朋友、与山区群众、与打工者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一个演员离不开民众,只有深入到他们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才能吸收到很多朴实、有力量的创作和表演的元素。我做志愿者去过山区演出,也去过国外演出,我觉得自己成了文化传播的一个符号。”提到文化义工的这一身份,唐彪非常自豪。
志愿服务应该是多层次的
暑期刚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熊兰祺看到了广东美术馆招募志愿者的公告,多次递交申请,但没能成功当选,“报名的人太多了”。
文化义工的大量涌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刘端玲说,“很多白领都愿意在周末和假期来美术馆服务。”在重大的展览中,广东美术馆一般都会为每个艺术家配助理,帮助艺术家处理一些事务,如帮助布展、购买物品等,这些策展助理往往会吸引大批志愿者报名。
广东美术馆的志愿者团队已有10年历史,刚开始主要以招募高校学生为主。由于学生流动性较大,2009年,广东美术馆明确提出,要逐渐建立起一支由长期志愿者为主的美术馆公益团队,面向全社会招聘,不少社会人士加入其中。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支200人左右的志愿者常规队伍,有的志愿者已经服务了4年多。在他们看来,美术馆给予的回馈不仅是免费的展览,更是一个和平时生活相距甚远的艺术氛围。
广州高校里兴起文化义工群体并非这两年的事情。早在2006年前后,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州大学城公开招募文化义工,2007年,还是广州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的任洁璐加入其中。几年下来,任洁璐亲眼见证了大学生文化义工的起起落落。“有些单位招募文化义工存有一些落后的观念,他们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一些团体提供给志愿者的往往是一些机械、简单的工作,没有吸引力,这就打击了许多志愿者的积极性。”任洁璐反复强调说,万万不可把文化义工当成免费劳动力。
在西方社会,文化义工的覆盖面更广。于海说,他在美国费城考察时,看到费城博物馆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老人成为文化义工,缘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一种自豪感。一个美国老人跟我说,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费城的文化和历史,因此他认为费城的博物馆需要他。”而在香港,义工甚至已经职业化,规定有工资补贴,还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谭建光说,“一提起志愿者,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大型活动,觉得是一种低要求的工作,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志愿者活动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并且应该是多层次的,而不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