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茅盾文学奖是如何评选的
及时释疑是智慧也是能力
好书速递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矛与盾”




 中国文化报 >  2011-08-2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矛与盾”
评选时间不等于阅读时间制度不完美可改进作品篇农村题材仍是文学创作主流当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本报记者  简  彪

    8月23日上午,中国作协主办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座谈会在文艺报社召开。会上,部分评委、评论家畅谈了对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文本阅读感受,也直言不讳地谈起当前舆论对本届茅奖的看法。据介绍,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动回应舆论的重要一步。

    同一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切缘起于8月20日,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与荣耀相伴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争议,而接受采访的评委、负责人们并不回避这些问题,予以正面回答。这一切,便构成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矛与盾”。

    制度篇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于每届获奖作品不超过5部,且4年评选一次,茅盾文学奖一直备受关注。

    第八届茅奖的评选自3月启动。5月至7月,全体评委开始分散阅读参评作品。8月1日,评委们齐聚北京进行封闭式评审。8月6日,实名制进行首轮投票,产生了81部入围作品。8月14日进行第三轮投票,产生2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8月20日,最终获奖作品出炉。

    随后,舆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包括“3个月读不完176部作品”“《你在高原》是以长取胜”“实名制导致人情票”等质疑,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评选时间不等于阅读时间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施战军认为,纠结“3个月能否读完作品”是很无趣的。“这些评委都是职业或半职业的读者,以读为生。可以说,这4年来出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评奖前读过的。”施战军说,在5月份收到中国作协发来的参评作品目录时发现大部分已经读过,他还参加了其中不少作品的研讨会。这个现象并非特例。因为如果评委没有看过目录中作品可以购买后报销,但大部分评委的报销金额并不大。

    “这次评选时间和往届差不多,但评委都是长期关注长篇小说,且陆续阅读这些作品的人。”文学评论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贺绍俊说,“或许我们考虑要怎么保证这62人都是对长篇小说熟悉的,而且有实力和条件来评选。这需要评选制度进一步完善。”2007年至2010年4年间,中国出版长篇小说8000部左右,如果评委不熟悉业界情况,确实会削弱其评奖的专业性。与之对应的是,有评委的购书金额达到数千元。本届茅奖实行大评委制,从21名左右增加到62名,其中30名由中国作协直接聘请,各省区市作协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各推荐1名人选。

    与之对应的是,张炜的《你在高原》因长达450万字而被质疑“以长取胜”。部分评委承认自己只是摘读了其中几卷,更引发了非议。实际上评委们的意见也有分歧。投了该作一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陈福民坦承:“写这么长真是考验我们的耐力和阅读能力,按照某位评委的说法,是太缺乏节制了。”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9月,《你在高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包括施战军、雷达等本届评委在内的20余位业界人士都参加了研讨会。

    制度不完美可改进

    评审过程严格按程序进行。施战军介绍,在封闭式的评审中,62位评委分为6个小组3个大组,每一轮投票都要经过小组讨论、小组交叉讨论、大组讨论、全体讨论4个环节,保证每个评委对每部作品都了解。公证人员和监督组会实时监督讨论、投票的过程。

    本届评选投票实行实名制被认为是限制暗箱操作的重要改革,但舆论认为“评奖是一次的,朋友是一生的”,容易导致人情票的出现。诸如地域、单位、友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投票上的偏差。“不可否认,在前期可能有部分评委会投人情票,但到了后期,众目睽睽,大家还是会根据作品的质量进行投票。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个性、喜好,不能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施战军说。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完美的。贺绍俊和施战军都提到,要想让这类评选做得更好,还需要从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入手。“道德的约束可以弥补制度的缺失。我们应当形成更为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推进文学界的道德建设,这样能更好地保证公正公平公开。”贺绍俊说。

    “作为专业性评奖,如何评价这些作品,对作家、阅读受众、阅读范围,及作品的影响力与将来历史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有不同评价标准的。”《文艺报》总编辑、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阎晶明认为。

    “听到批评很高兴,这说明公众关心我们的工作。”高洪波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作品篇

    “有一些批评声音是可以的,可以淡然地对待,但是评出来之后,大家还是要认真对待,真正对这些作品的文本做一些评价、认识。”贺绍俊认为,不少评论者显然并没有研读过作品本身,只是围绕着文本外围进行讨论。座谈会上,众多评委、评论家也对获奖作品及入围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并由此谈起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趋势。

    农村题材仍是文学创作主流

    “看这20部提名作品,我有一个总的感觉,当代文学创作还是写农村的比较多,起码有一大半跟农村有关。从目前来看,农村才是文学最主要的板块。大家也期待着不要全是说村里的事,但事实上每次优秀的作品都是说村里的事。”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梁鸿鹰认为,这或许是当代文学遇到的重要问题。

    贺绍俊认为,现有的作品已经很难单纯分为城市或农村题材。“很多写农村故事的,都有一个很鲜明的城市的影子。城市的影子就是现代性,其实他是放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去看待这个问题。《蛙》就很难说是乡村题材,不然的话他也不能用书信的结构,他是在现代性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去思考计划生育。《你在高原》完全打通了城市和乡村这样的界限,所以人家一会儿在城市,一会儿在乡村。”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孟繁华表示:“文学的优势一个是乡土题材,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基本上被电视剧占领了。那作家写什么?写乡土。”

    梁鸿鹰的另一个担忧或许更需要引起业界注意:“一个作家18岁之前的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而好多作家18岁以前是在农村的。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作家创作力很旺盛,城市出生的作家创造力就不是很充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来的作家也许会减少很多。“以后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我觉得像刘震云想突破,但只有回到他老家那块土壤上才绽放光彩。或许作家要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梁鸿鹰的担忧得到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张志忠的回应:“这几部作品似乎都是站在今天追溯既往。可是文学作品也需要告诉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有哪些事情正在发生。而且,为什么写城市的题材作品不是很多,包括写乡村当中最新变化的作品不是很多?”

    “我觉得这次茅盾文学奖评选,从制度设计,以及大家的敬业精神都有很多启发。通过这个评奖我们看到当代文学创作的面貌和存在的问题,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梁鸿鹰说。

    当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我觉得这一次茅盾文学奖评选的结果最贴近茅盾的文学精神。这5部作品都是表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且都是重大的命题。比如《天行者》讲中国独特的民办教师现象。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张志忠认为。

    《文艺报》副总编辑张陵认为,茅盾文学奖需要反映时代的进步,体现思想的深度。“过去评论界老认为文学没有思想,那么今天在国家走向世界的时候,需要提供的思想是什么?我不敢说张炜把这个思想想透了,但是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作家更敢于面对这个时代的思想荒芜。”张陵认为,五四运动以来的社会启蒙、批判的思想是推动中国文学进步的动力,评奖则是把作家参与社会的力量展示出来,获奖的5部作品不约而同带有这样的启蒙性。

    谈起舆论认为《天行者》只是《凤凰城》的扩展时,施战军说:“我们这么多年强调的底层文学,已经成为时髦。有人凭空想象地写,把对底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分析都抛弃,成为特别符号化的写作。《天行者》不是,它是带着一种提问和体会,从年轻人深入到民办教师里面,勾连起老人。这部小说完全基于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理解,是非常痛地在写。这种大理解和细微的把握非常感人。”

    “人文关怀也是我们这些年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推拿》是对盲人生活状态、思想追求的揭示,《天行者》是描叙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这都反映出了作家很强的人文关怀意识。”梁鸿鹰表示。

    张志忠说自己读这些作品有一个感受:悲悯和超越悲悯,反省和自我反省。“悲悯就是指作家有一种非常质朴、宽广的人道情怀。尽管我们这个时代瞬息万变,但是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不变的。”

    “阅读作品不要轻视感动两字。比如说读《你在高原》和《一句顶一万句》,你也不能说不感动,但是感动的点不是很清晰、理性;但是读《天行者》和《推拿》,你会获得确确实实的,就像少年时候那样的感动。也许随着成长,我们渐渐开始鄙视这种感动,觉得感动是没有水平的。如果被感动了,是对这两部作品最好的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陈福民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