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民 李冠英
2010年9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沈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劳动模范、“德艺双馨”艺术家、辽宁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沈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刘博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短暂的56岁人生。这一消息在辽宁省和沈阳市文化艺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思和悼念刘博,重温他的感人事迹,学习他的高尚品格。
“年轻人,要有理想、有志向,在这伟大的年代里,去忘我地工作、学习……”
“人一生的道路,九曲回肠,曲折之多,历尽艰苦。作为一个真正的年轻人,要有理想、有志向,有自己的向往,要实现这些,就需要拿出你全部的勇气去搏斗,奋勇向前,在这伟大的年代里,去忘我地工作、学习……”这是刘博在1980年元旦时写的一篇日记,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把理想追求和生命价值融入这个充满激情的火热年代,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1994年,刘博被任命为沈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在他任群艺馆行政一把手的16年中,党支部书记换了5任,都和他愉快相处、和谐共事。
刘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成了“拼命三郎”。16年来,他没有休假,把全部的精力和身心都贡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他的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大手笔”等成为全馆人人皆知的他的口头语。
干一行爱一行“钉子”般的钻劲,是他获取成功的法宝;他对事业无限热爱,对艺术执著追求,把光和热全部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
1995年,文化部、全国妇联等单位策划、筹备在“六一”期间邀请“全国农村娃进北京”演出,辽宁省文化厅点“将”,把组织和创作重任放在了刘博身上,他迅速成立了由邬大为作词,他本人作曲,沈斐然编舞的创作小组。在谈到为“全国农村娃进北京”而创作的《我爱家乡荷花岛》时,现年78岁的著名词作家、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离休老干部邬大为说:“词交给刘博后,他多次打电话来谈自己的音乐构思、风格、旋律的设计,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一再真诚地让我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刘博热情、真诚、谦逊、好学的作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个歌舞在京演出受到好评,而且应邀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
1988年,沈阳市于洪区北陵乡成立了一个农民文工团,刘博接受了辅导该团的任务。他自带午餐,骑自行车每天往返近30公里,风雨不误,一直坚持了一年多。北陵乡原文化站站长张世维深情地回忆说:“那时候,我们一个星期上两次乐理课。有一天下雨,我想他不能来了吧,但是他还是顶着大雨来了,而且身上都湿透了。一进屋,他就开始教我们配器、和声、和弦等。”在刘博的悉心辅导下,一个业余文艺小团体成了在省内外都有些名气的业余演出团队,其中农民歌手尹宝香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民歌手比赛中荣获银奖。
刘博是沈阳市合唱协会的首任会长,沈阳合唱协会原有合唱团队106支,现已发展到237支,他们大都受过刘博的辅导。
他襟怀坦荡,刚直不阿,助人为乐,品格高尚;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个基层文化干部应有的风范,传递着一个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动人之声。
刘博清廉立身,苛求自己有时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群艺馆的公用车恐怕是当时沈阳市文化系统使用时间最长、最破旧的车子。从1995年一直开到2010年,15年间行程70余万公里,直到报废时限已到,刘博也没舍得换一辆车。
刘博是一个永远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他担任基层领导职务以来,共遇到4次分房机会,他都推辞让给了其他住房与自己同样困难的同志。有人说刘博抠,爱算小钱、细账。是的,花公家的钱,刘博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沈阳市群艺馆是该市群众文化系统较大的单位,社会交往较多,每天人来人往,但若非外来客,刘博从不出外招待。几年来,沈阳市群艺馆的招待费每年都不超过3000元,在每年的审计中,群艺馆都是优秀单位。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有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常常克服别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心爱的群文事业上,直至耗尽最后一丝气力,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
刘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母亲、妻子、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刘博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对待长辈、亲人、孩子、朋友,他做到了孝、正、严、诚,从他身上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美德,令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刘博乐观豁达,能勇敢地直面一切,他从来不说一个难字,不说一个苦字,不说一个累字,呈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阳光、洒脱的形象。
2007年1月,刘博被检查出患上颌下腺囊性癌,医生对他的亲人说,3个月后肿瘤就会转移到肺或脑,此后只有5个月的存活期。此时正逢文化部进行第二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刘博对同志们瞒着病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他和全馆同志的努力下,沈阳市群艺馆保持了国家一级文化馆的称号,文化部专家小组对沈阳市群艺馆的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2008年,肿瘤转移至肺部,刘博开始接受化疗。同年5月,第十届沈阳大学生文化节暨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举办,刘博仍然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为这个被中宣部誉为“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都是一个创举”的活动,尽心竭力。
2009年4月,因胸积液,刘博在家里昏过去3次,到医院放出了5公斤带血的液体,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为全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歌咏大赛指挥了3万人的大合唱。
2010年4月,肿瘤转移至大脑,眼睛出现复视,他不让妻子告诉任何人,继续坚持工作。5月,他仍然在第十一届沈阳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上忙碌着,一干就是两天两夜。7月,刘博的呼吸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应邀参加了《冯嫦荣少儿舞蹈专场晚会》。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次社会活动。9月15日,他的病情出现危急,需转院进行抢救,群艺馆的同志要叫救护车,但他坚持不让,怕让单位花钱,直到他的妻子说不用单位花钱,我们自己拿钱,他才同意叫来救护车。刘博治病花了家里不少钱,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即使是领导、同事、朋友们个人的资助,他也都一一婉言谢绝。这就是刘博,一个纯粹、清白、睿智、勇敢、和善的人。
从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16日,刘博勇敢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近3年,直至生命最后时刻,践行了“我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的铿锵誓言。
刘博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