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甫
8月21日,由莫凡作曲兼编剧的二幕歌剧《赵氏孤儿》在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剧院上演。卢昂导演,杨又清指挥山东歌舞剧院乐团,演员多为山东本地的音乐人才。
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在委约创作一统天下的国内歌剧界,莫凡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独立创作的传统,正如《赵》剧,由心自选题材,自2008年动笔,其间断断续续,作曲家同时躬耕于数部作品。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山东举办。山东将《赵》剧纳入艺术节的节目储备,决定从8月21日至24日首轮上演4场。零散排练自7月中旬便已开始,至8月中旬复排几场后拉开大幕。剩下的时间内,相信莫凡对音乐和唱词都会视演出效果略有修改。但这部歌剧以其紧凑的情节、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戏剧张力的发挥和舞台处理的生动,成为近5年来中国歌剧中的佳作。
歌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交代托孤、献孤和保孤。第二幕讲述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知晓身世并复仇。以《赵氏孤儿》的情节跨度,二幕制是十分讨巧也合理的安排,更符合音乐会上下半场加幕间休息的欣赏习惯。
第一幕中,莫凡以中国歌剧中少有的飞速节奏,交代故事情节,所有的唱段都在推动剧情,而不是借景抒情。宣叙调的舍弃,咏叹调的连续使用和少量念白为歌剧抹上了浓重的意大利现实主义歌剧的色彩。其中公主和程婴妻的咏叹调《天黑黑地黑黑》,均为送别骨肉而唱,婉转动人,加之民乐管子的使用,更显凄凉苦楚。
上半场的海量情节交代,为下半场的事无巨细奠定了基础。在第二幕中,莫凡的剧本明显放慢脚步,转而捕捉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思想转变。其中从赵武身世大白到拔剑报仇的段落,占据第二幕的一半篇幅,也是全剧最为精彩的部分。莫凡以浓墨重彩描写赵武举棋不定和艰难决定的整个转变过程。全剧的高潮出现在赵武下定决心的片段,舞台上生父立于中间高处,义父与养父分立于舞台两侧,赵武在舞台中间叩问“我是谁”。这一高明的情节安排,辅以同样生动的舞台表现,如解剖般清晰地点明了赵武的身世和他最终的抉择,犹如《游吟诗人》中“熊熊的烈火”般扣人心弦。曲终,程婴高举赵武杀死义父的青龙剑,意在向公主祭奠因伤重死去的赵武,完成公主托孤赋予自己的使命。
在节奏伸展自如的剧本之上,莫凡以清新的旋律和老道的配器,勾勒出8个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合唱团的唱段无疑是全剧的核心部分,或以群众出现,或以冤魂出现,多有承载剧情和烘托之用。但无奈合唱团临场发挥欠佳,一些本来可以极富诗意和气氛的音乐被平铺直叙地带过。此外,导演简约而直爽的处理手法是演出的另一大亮点,也与莫凡的音乐风格一致。该剧采用复活的手法推动剧情。最为朗朗上口的旋律出现在公主和程婴妻的唱段,并藉由这两个冤魂的闪回带来的二重唱再现几近雷同,还有公孙、程婴与妻的三重唱的处理手法。
该剧内容十分精简。莫版舍弃了以往其他版本中公主托孤的整个场景,以程婴的倒叙娓娓道来。剧中加入了屠岸贾宫廷庆典的群众场景,但遗憾的是莫凡未有将士兵练操和宫廷舞技的场景音乐发展成可以独立演奏的音乐会曲目。庆典中赵武作陪,程婴寄宿为屠府门下食客,后决定透露身世,赵武艰难决定复仇并因伤势过重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程婴和赵武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被赋予了纠结的思想斗争。全剧立意着力于“宫廷争斗”,强调争斗“胜负”决定了历史“对错”,赋予这个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传说独特的视角。剧末,失血过多的赵武眼前一黑,犹如暗夜,喊道“我看不见”,辅以贯穿全剧的公主与程婴妻《天黑黑地黑黑》二重唱,造就出历史题材歌剧中屈指可数的借古喻今的意味。
很难想象,文质彬彬的莫凡在音乐和剧本中都表现了如今少见的大胆和犀利,强势而令人信服。即使褪去针砭时局的精神,相信莫凡的《赵氏孤儿》能像褪去宗教和政治色彩的普朗克《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一样,在歌剧经典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