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大胆犀利新“赵孤”
《妈妈咪呀!》入眼入耳还入心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
草根伶人的情义坚守




 中国文化报 >  2011-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
——观神话舞台剧《精卫传奇》

    舞台剧《精卫传奇》剧照

    胡  薇

    今年5月,由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排的神话舞台剧《精卫传奇》进行了首轮演出。此后,经过了几个月的完善和打磨,重新编排的“升级版本”在8月19日至20日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可以说,这一全新版本的《精卫传奇》,以音乐、舞蹈、杂技、人偶以及多媒体与舞台布景等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给首都的小观众们奉献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这部由杨硕编剧、钟浩导演的儿童剧,改编自《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但是,剧作者在以现代视角对精卫的行为进行了新的思考之后,古老的神话故事被重新演绎和丰富,全剧讲述的已经是一个关于精卫填海的全新故事:神农遍尝百草,终于找到粮食的种子以使人民彻底摆脱饥荒。不料,红脸蟹拔出了海底的镇海神针以致海水吞没了一切。神农之女精卫挺身而出,化身为鸟,甘愿永生永世衔着五彩石去平息大海的波涛……显然,为了将原有的古老神话自然、合理地转化为一出能为当下的孩子们所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儿童剧,主创们对原始素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加以全新的解释,颇具匠心。

    首先,主创们通过赋予精卫的填海行为以新的动机,进而将古老神话的原始主题,替换为一个富有现代意味的全新主题:精卫为了种子的生长、恢复万物的和谐以及人民的幸福牺牲了自我。而这一对于故事素材核心内容的改变与升华,正是令本剧从一个古代神话蜕变为一部颇具现代意识的儿童戏剧的重要基础;也是令精卫从传说中的那个因“溺而不返”而“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怨灵,转变为一位执著、勇敢、积极乐观的正面主人公的前提。

    与此同时,剧中对于主要人物关系的设置和处理,也是使精卫的崇高行为没有显得过于抽象和拔高,而是拥有具体而微的心理依据。比如,全剧着重刻画并突出了精卫与神农之间的父女亲情,正是出于对父亲最真挚的爱、体谅与眷恋,精卫才具备了完成一系列勇敢行动的勇气与信念。因为,她的根本目的是极为朴素和简单的:保护好父亲历尽艰辛找到的种子、完成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心愿,只有当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自己才能和父亲相聚。而就在这看似简单的人物情感表述中,潜藏了一种父女间精神上的沟通与继承;也正是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影响,精卫才会在危难中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智慧和勇敢。或许,这种表达也能促使那些带着孩子来看戏的父母们思考和行动。

    此外,与以往儿童剧中常常传达出的正反斗争所不同的是,本剧没有设置敌我阵营、正邪双方,甚至作为与精卫对立的一方、拔掉了定海神针的红脸蟹,也只是一个被惯坏了的、任性的孩子。他的行为,并非是本性的邪恶,只是出于任性、贪婪和无知,所谓的“坏”,也是无心之过——为了拥有陆地上“好吃的甜甜果”和“好看的花”,让他们“跟我们去海里玩”。如此,“敌人”也是可以被宽恕、改变和教化的。可以说,全剧藉由精卫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和互动,得以迅速地推进和转折。也正是她面对困难时,对于个人得失的不计较、不抱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行为本身,最终感动了红脸蟹而使其主动认错并帮忙的。这种设计,不仅得以刻画出精卫的无私和宽厚形象,而且有益于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效仿。

    由此,经过主创们调动所有的舞台和技术等手段,内外兼顾地精心改造和包装,《精卫传奇》彻底地从“精卫填海”的老故事框架中脱胎换骨,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成为了一个老少咸宜的关于信念、勇气以及成长的传奇励志故事。而因它从神话故事着眼、注重小观众的欣赏兴趣,以及令孩子们目不暇接的舞台呈现和强烈的视听效果,不仅让全剧所要表达的内涵摆脱了坐而论道的说教色彩,也让孩子们在观剧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愉悦地接受了一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洗礼。孩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小培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豪感,在当下尤显必要。而兴趣,永远都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精卫传奇》借助神话故事,为民族传统文化披上了一层瑰丽绚烂的外衣,成功地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兴趣点,可谓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这就像全剧的主题歌所唱的那样,让种子“种下去,长出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娱乐中被深植到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并将伴随着他们的童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田逐渐生根、发芽、长大,生生不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