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梁晚年:一位澳门艺术家的中华情怀
新丝路国际大学生时尚节闭幕
韩婷歌唱“血脉相连”
民乐精英同奏《光明行》
梨园新秀竞艺擂台邀请赛
容中尔甲用专注打动“格萨尔王”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容中尔甲用专注打动“格萨尔王”

    本报记者   刘  淼

    仲肯没有家,“神授”的说唱者注定要四处流浪。他们走进人群之中,戴上象征着整个世界的“仲夏”,弹起六弦琴,将格萨尔王的传奇宣讲。

    虽然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仲肯,虽然用着完全不同于古老曲调的音乐,但容中尔甲唱起格萨尔王的故事依旧神情虔诚。用13首流行音乐,吟唱格萨尔王的史诗,这一次尝试,对容中尔甲意义重大。

    “每天都能唱歌,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成为歌手之前,容中尔甲的经历也是个传奇。

    6岁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容中尔甲并没有像藏区大多数孩子一样被送进寺庙当喇嘛,而是被父亲领进了学校。1991年,容中尔甲从四川阿坝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观音桥乡中学任语文老师。他成了村里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考上高等院校的孩子。

    除了工作用的语文课本,容中尔甲最常看的书是学校里音乐老师的教材。“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上大专的时候就是文艺骨干,但是那时都只是通过听来模仿。到学校教书之后,我借来了音乐老师的课本,从哆来咪学起。”

    教材里的内容都掌握了,容中尔甲的心也从学校飞远了。“我跟领导申请调到文化馆去工作,每天都能唱歌,还能到各处去采集别人的歌声,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调动最终没有成功,容中尔甲不顾所有人的阻拦辞职了。

    三张专辑迅速走红

    1993年,容中尔甲来到成都,开始他追逐梦想的生活。

    一天,容中尔甲走进了一家唱片公司,询问自费出一张唱片需要多少钱,工作人员报价3万元。那时,他在舞厅唱歌,每天的工资是10块钱。为了能让自己大量的创作让更多的人听到,容中尔甲换了一份“来钱更快”的工作,当上了四川省第一个藏族导游。也正是导游经历,让容中尔甲迷上了九寨沟。

    1994年,容中尔甲加入了九寨沟民族艺术团,任团长和首席歌手。艺术团只有10个藏族年轻人,6个女孩,4个男孩。白天,他们在九寨沟一家宾馆里做迎宾员、行李员、服务员,晚上在能容纳60名观众的帐篷里演出。

    1995年,容中尔甲终于攒够了钱,他精选了10首作品收录在了名为《九寨情缘》的磁带之中。《九寨情缘》让容中尔甲在藏区迅速走红。之后,《走向圣地》、《九寨沟之歌》两张专辑中的不少作品,都被广为传唱。

    一个演出中心,一座大剧院

    2000年,一位导演几次找到容中尔甲,请他到北京去参加比赛。因为艺术团每天都有演出,他推辞了。一个月后,导演托人给他带了一句话:“为四川争光是你的责任。”于是,容中尔甲向艺术团请了一星期事假。到了北京他才知道,这比赛原来是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最终,容中尔甲用3首原创歌曲夺得了比赛的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参加完大赛组委会规定的演出之后,容中尔甲不顾各种挽留,匆匆回到了九寨沟。“看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我就心烦,只有回到九寨,我才能平静。”

    其实,北京之行的确在容中尔甲的心中激起了波澜。回到九寨沟后,他退出了九寨沟民族艺术团,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演出中心,演出中心最大的动作就是和杨丽萍合作,制作了大型藏族歌舞《藏谜》。2006年,《藏谜》全国巡演的成功,让容中尔甲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在九寨沟建一座现代化的剧院,把《藏谜》作为剧院的驻场演出剧目。

    2008年5月,九寨沟藏谜大剧院终于完工,可是“5·12”大地震却先于开业庆典到来了。地震之后,容中尔甲马上组织了一支救援队,从九寨沟徒步赶往汶川进行救援。在灾区情况基本稳定之后,他又带领演出中心的演员们进行了100场慰问演出。

    但是,爱心和热心并没能挽救九寨沟藏谜大剧院,悄无声息的正式开业之后,观众寥寥无几。“台上的演员有100多人,台下的观众只有二三十人。剧院每个月要赔五六十万元。我只能到处向朋友借钱。”容中尔甲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没人比他更有体会。

    虽然一直在苦苦支撑,可他并不后悔:“能把《藏谜》保留下来,是我最欣慰的事。金钱的损失是可以弥补的,《藏谜》如果丢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终于,容中尔甲的坚持有了回报,从今年初开始,九寨沟藏谜大剧院有了起色,他在拉萨和云南香格里拉的两台驻场演出也步入正轨。

    用一张专辑歌唱格萨尔王

    用一张专辑歌唱格萨尔王,这个想法在2003年时已经成型,但是到这张名为《藏谜·牧人之歌》的专辑发行,容中尔甲整整用了8年。“拖了这么久,不单是因为歌舞演出《藏谜》的创作和剧院的建设,还是因为实在太难了,简直是老虎啃天。”

    《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完全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格萨尔》究竟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清,如今已知的诗句已有110多万行。但如此庞大的史诗,传承人却越来越少。据统计,“神授艺人”仲肯如今只有20余位。

    用一张专辑来概括《格萨尔》,难度可想而知。2003年到2006年,虽然做了不少功课,但容中尔甲一笔未动。之后,他请教了很多专家,认真研读专家推荐的资料,走遍藏区请说唱艺人为他演唱。最终,容中尔甲用13首歌,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格萨尔王。

    对于8年的走访和积累,容中尔甲不愿意用“采风”这个词概括。“采风这个词现在太功利了,很多音乐人为了写一首藏族歌曲就跑到藏区,拿一个录音设备录了几首歌就回去了,然后根据这些歌的特点就写出了一首,结果很多都是粗制滥造的口水歌。这其实不叫采风,说白了是一种剽窃和抄袭。我认为采风是要深入民间,要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才能进入他们的文化。”

    为了《藏谜·牧人之歌》的创作,容中尔甲不仅自己下藏区走访,还让配乐停止手头一切工作,在距离拉萨800公里的一个小村子里,与世隔绝了几个月。“我跟他说,先安静下来,放下急功近利,放下灯红酒绿。”

    容中尔甲用虔诚和专注制作出的《藏谜·牧人之歌》让国内流行乐坛震撼,乐迷更是赞不绝口。容中尔甲说,一个仲肯曾经鼓励他,说他最终会感动格萨尔王,格萨尔王的神灵会保佑他。也许,果真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