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成都市文化馆: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有想头




 中国文化报 >  2011-08-25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域发展
成都市文化馆: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有想头

    成都市“送文化下乡·请民俗进城”群众广场舞展演

    文化乐民

    市民艺术声乐培训

    “我们的节日”——非遗文化主题活动

    成都市文化馆开办的“报纸上的文化馆”

    “成都文化四季风”——天府艺术大行动摄影活动

    王  嘉

    “抬头、挺胸……”“哆、来、咪……”一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综合大楼,绘画班、舞蹈班、电脑班等各类特色培训令人应接不暇。在舞蹈练功房,来自玉林小区的王红霞正在和姐妹们排练一组新编的藏族舞。她一边抹着头上的汗,一边说,她已在成都市文化馆学习舞蹈4年了,今年又报了摄影班。上文化馆培训班,让自己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这里学了4年舞蹈,身体素质、内在气质都提高了,这里的艺术学习氛围真的很好,我的好多邻居都被我带动来这里上课了。”

    其实,公益培训只是文化馆特色服务的一个方面,作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单位,成都市文化馆着力于树立“全域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发挥引领作用,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域发展,推出十大亮点免费公益项目,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想头了。

    创新工作方式,建设“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谈及成都市文化馆如何更好地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中谋发展,馆长贾磊坦言,成都市文化馆在总体工作中,大力以文化创新促发展,着眼思想观念更新,着力发挥引领作用。在工作要求上提出了“坚持一个目标”——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域覆盖中,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根本保障;“抓住两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三个要点”——创新性、普惠性和成效性。

    成都市文化馆还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把握“重在指导、督促、检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重在策划、引领和支持”,在群众文化队伍打造中“重在特色、影响和精品”,在艺术辅导培训中“重在多级辅导网络和联动”,还提出了“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营销”“媒体传播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等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在全局性把握和推进文化创新中,不断拓展副省级城市文化馆的各项服务职能,努力实现与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龙头作用。

    成都市文化馆与成都日报社联手创办了“报纸上的文化馆”,每月15日的要闻版整版登载“成都群众文化之窗”,使群众文化工作在市级主流媒体的固定时间、固定版面有了自己的展示园地和表现平台。此外,策划、设计和制作了成都市文化馆网站(www.ct17.com),开办了群众文化“网络文化馆”,将创编的群众广场舞蹈内容录制编辑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对全市各区(市)县文化馆(站)文艺辅导干部、群众文艺队伍及社区群众文艺骨干进行广场舞蹈网络教学培训,尤其方便了边远地区基层文化骨干的学习。该平台还利用网络开展群众文化论文征集,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网络大赛和展览等活动。

    推进阵地建设,形成“15分钟城乡文化服务圈”

    2009年夏天,50岁的龙泉驿区洪安镇土门村村民黄师傅成了洪安镇文化站的常客,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到这儿转转,翻翻书籍、上上互联网、看看电影、听听讲座、拉拉二胡、写上几笔毛笔字。黄师傅的爱人张大姐受其影响,也成了这里的忠实粉丝,在这里学插花、剪窗花,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洪安镇文化站只是覆盖全域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成都目前已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4年来,成都市文化馆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总体部署,指导和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制定了被誉为“成都蓝本”的乡镇文化站(中心)基础建设设计效果图和公共文化标识,绘制了全市“文化地图”,编制了文化站长工作手册,制作和贴片放映了公益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宣传片,并推出了长效发展十项措施,支持灾区文化设施重建,帮助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4个重灾区的文化馆及84个基层文化站恢复重建和按时开放。

    目前,成都3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和33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已全部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由政府配套相关设施设备,落实人员和经费,基本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15分钟市民文化生活圈。成都市文化馆积极引导、支持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帮助区县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扶持特色群众文化队伍,并围绕重大节日、节庆,开展歌咏、广场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大赛以及“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次、规模、质量和群众参与度逐年提高。如今,成都市每年开展各类群众广场文化活动超万次。今年,该馆以“人人有一项文化爱好”为目标,开展“文化城市/文化乐民”行动,举办“成都文化四季风”大型群众演出活动,在全市形成“家庭人人有爱好,社区天天有活动,街道周周有集会,区县月月有赛事,城市季季有晚会,全市年年有节庆”的生动局面。

    2008年,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成都社区文化建设,并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3月,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专家、学者和现场嘉宾畅谈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5月,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市文化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概念设计方案(成都蓝本)”和《成都市基层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基层文化建设的成都经验获得高度认可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今年6月,成都成为全国首批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之一。

    探索联动机制,建立“‘金字塔形’四级辅导模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踏进成都市文化馆,就听见馆内排练厅传来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原来,这里正在进行合唱排练。“我们报了声乐培训班之后,文化馆不仅免费为我们组织老师,提供排练厅,还为我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员林大爷乐呵呵地说。

    据统计,成都市文化馆开办的成都市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免费为市民开办文化艺术培训,平均每天开10个班的课,社会反响热烈,群众报名踊跃。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员展演专场、到社区巡演等活动,还到部分区县进行定点巡回教学,指导和帮助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开办公益文化培训项目。

    在青白江区城厢镇文化站,一个背着背篼的大爷正在文化站图书阅览室里翻阅着有关树木种植的图书,有不懂的地方,他还向工作人员咨询;在多功能阅览室里,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正看着电影;在小广场上,穿着统一演出服的合唱队正练习合唱。大家喜滋滋地说:“别看我们生活在乡镇,但自从这里的文化站建成后,我们享受的文化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说起青白江城厢镇文化站的变化,站长曾绍华如数家珍地说,文化站建立起来后,硬件不断提档升级,但是服务如何跟进成了他们头痛的事情。成都市文化馆发挥资源优势,针对各个地区的特色,启动“金字塔”形多级辅导模式,让文化站的服务软件不断完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据了解,“金字塔”形四级辅导模式是:以150名各类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专业院团骨干演员和市文化馆专职辅导干部共同组成市级骨干群众文艺专家辅导队伍;整合各区(市)县各文化馆群众文艺辅导资源及社会优秀艺术人才,对各区(市)县933名辅导员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二级辅导梯队;在此基础上,对街道(乡镇)3799名辅导员进行登记,形成第三级辅导梯队;对社区(村)8475名辅导员进行统筹指导。全市群众文艺辅导员超过1.2万人。此外,每年组织全市基层文化人员业务培训,开展群众艺术团体辅导活动,培训群众文艺骨干达5万余人次,辅导培训群众近100万人次。

    打造公益文化品牌,市民在家门口感受“成都文化四季风”

    说起成都的特色讲座,人们一定会想到成都市文化馆的“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文化讲座。5年来,“成都故事·百家谈”总计开办了380期免费讲座,从2009年开始,讲座还走出文化馆,以郊区(市)县为重点,设立“成都故事·百家谈”分坛,将公益性市民讲座直接送到乡镇、街道和社区,送到群众家门口,带动全市基层文化阵地每年自办类似的公益性讲座200余期,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上周的《散打成都趣事》我错过了,好遗憾。”“上成都市文化馆网站,在网络文化馆看网络视频啊!”如今成都市文化馆通过多种渠道,扩展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到成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该馆积极在全市推行“幸福成都·美好家园”活动。以“人人有一项文化爱好”的文化城市行动为目标,以“文化城市、文化乐民”行动为抓手,打造了“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并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传承保护和群众民俗文化活动,争取通过3至5年的培育,推动和实现90%的城乡群众有一项健康向上、经常参与的文化爱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该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他们开展了“文化馆长当导游”“体验成都文化地图一日游”“非遗项目传习所体验游”等系列群众文化体验活动30余次,带领基层群众深入了解身边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编辑出版的《成都故事》以及各类音乐、文艺培训教材均免费发给市民。开放体验活动让群众全方位感受到成都公共文化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全覆盖,感受到“免费服务最实在,文化享受最愉快”。

    成都市文化馆免费文化服务十大亮点

    成都市文化馆紧紧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于发挥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搭建四级共创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亮点的十大公益性活动均以免费形式向市民开放。

    亮点一:开设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免费提供艺术培训,设有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电脑等班次和课程,每年两期,约120个班次,学员达万人。

    亮点二:面向基层开展免费文艺辅导工作。初步建立群众文化骨干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长期对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文化阵地提供免费文艺辅导,对群众文化骨干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免费辅导和培训。2010年以来,举行专项免费培训24期、培训班200个,参加培训的群众文艺骨干达10万余人次。

    亮点三:市民公益文化品牌讲座走进基层。已开办了5年的“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文化讲座,每个周末在市文化馆举办,每年60期。同时,结合全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让“成都故事·百家谈”走进社区,带动全市基层文化阵地每年自办类似的公益性讲座200余期。

    亮点四:组织“文化惠民”和“送文化下乡”演出。组织群众文艺队伍通过巡演、美术、书法、摄影等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5年来在基层开展演出、展览共800余场,观众达200余万人次。

    亮点五: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活动。该馆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编纂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读物,在高校组织非遗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传习所,举办非遗项目传习所(基地)体验游活动。

    亮点六:积极组织各社会阶层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到工厂、学校、社区、军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文艺辅导培训活动,建立社会化的群众合唱团、舞蹈队、书画团体,摄影团体和队伍计3000余个;每年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基层,辅导培训群众百万人次。

    亮点七:组织公益性农村电影宣传放映。结合全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机制,在全市除五城区及高新区外的其他14 个区(市)县免费放映公益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电影片头宣传片3万场次,内容包括全成都市乡镇文化和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的功能设置、服务项目介绍等,开启了基层文化阵地宣传的新途径。

    亮点八:开办群众文化“网络文化馆”。成都市文化馆网站(www.ct17.com)通过互联网开展群众文化网络培训、网络教学、网络摄影比赛和群众文化调研文章网络评比活动,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扩大了该馆文化活动的影响。

    亮点九:为广大市民提供日常文化活动场地。完善了舞蹈、声乐、电子琴、书画教室和活动广场,为全市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艺团体等免费提供排练、演出场地。每年利用馆内场地进行活动的群众团体和队伍达到260个。

    亮点十:常年免费提供公益文化资料服务。编辑出版的《成都故事》月刊每年发行约10万册,各类音乐、文艺培训教材约5万册,每年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和内部刊物上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信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