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化的产物,电影恐怕一定要考虑一部分商业的因素。中国电影历史告诉我们,你可以拍非常个人的电影,但你要为观众提供一个“挂钩”。你看上海1930年代的电影,你不能说是纯粹的作者电影,更不能说是商业电影,它们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有商业因素的电影。我们只能考虑哪些电影真正需要威尼斯电影节这样的平台——它们可能是那种艺术成就很高,同时又有复杂性,需要我们先说服媒体,然后才能得到观众重视的电影。
——马可·穆勒(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
西方类型片的价值观分得很清楚,但凡是类型片,一定注重故事性,西部片、爱情片都是以故事取胜,咱们的武侠片基本上算是一个题材,而不是一个类型。成龙、甄子丹的武打电影,多用拳脚伸张正义,这其实是民族心理的隐喻。中国的武打片依靠一个很大的点是,百年来咱们有民族自卑心理,所以香港贺岁片,甄子丹、成龙的电影,一定要打外国人,要用拳脚战胜枪炮。
——徐浩峰(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倭寇的踪迹》导演)
我希望我的人物能够超越摄影机的控制。最好的电影往往都是冒险地游走在导演、摄影师控制的边缘地带。我希望我能用摄影机表达现实,同时又希望这些东西能不受摄影机的控制。我也希望演员们能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我的工作方式是严格遵循着剧本的精神和需要,在拍摄的时候会完全忘记还有剪辑这回事,在之后的剪辑中,又完全忘记了前面的一切,包括剧本。
——娄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竞赛片《花》导演)
献礼影片无论如何叙事,传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基本理念仍然是创作目标。魅力、时尚、青春是大众消费的重要元素之一,包括偶像经济等,主旋律电影作品在争取更多受众的目标下,需要转型。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相对比较成熟的类型电影是武侠片和功夫片,但无重大突破,发展遇到瓶颈。把警匪片、惊悚片、悬疑片、社会问题片结合起来,表现中国现实社会,塑造新的平民英雄形象,从而形成新的类型,是类型电影发展的一种路径,值得一试。
——胡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纵观近几年中国电影,无外乎以下几种:1.死盯成长市场,用经验和新技术重复过去;2.无论市场与投资环境如何改变,坚持观点,孤独前行,但需外援;3.试图在文艺与市场结合上杀出血路,独树一帜,寥寥无几;4.过高估计自己,还没入门,瞎打乱撞,坑懵投资,拍完不了了之;5.衙门定制,审美观念老套,基本以偷票为生。
——何平(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