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艺术话语
《海洋》:为当代纪录电影提供新范本
“爱的三部曲”在京开机
MaD青年创意集会在京举行
陕西文投艺达打造《叶落长安》
“李大本事就是我”




 中国文化报 >  2011-09-1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永不磨灭的番号》编导徐纪周
“李大本事就是我”

    徐纪周在给“李大本事”说戏

    《永不磨灭的番号》剧照

    本报记者   钱  力

    “上天入地,谁都不惧,拜来拜去,先敬自己……”如今,这首歌已经被广泛传唱。朗朗上口的歌词,轻快诙谐的曲调,不知情者,谁会料到,这会是一部抗日题材战争片的片尾曲?

    与这看似不着边际的调子一样,《永不磨灭的番号》(以下简称《番号》)在北京电视台甫一开播,几乎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战争题材电视剧还能这样拍?而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番号》在北京电视台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创下了同一时段全国收视第一。如今,该剧的第二轮回炉——央视一套两集连播、北京电视台4套黄金档4集连播,再次掀起了新的收视热潮。

    “10月6日,我们还将在云南、陕西、河北等6家卫视播出!”《番号》编剧、导演徐纪周兴奋地告诉记者。

    “李大本事就是我!十个月里,我亲历了每个人物的痛苦!”

    采访在徐纪周的导演工作室进行。硕大的电视屏幕,展橱里的大幅海报、冲锋枪,各处散置的书籍,不拘一格的横躺沙发……徐纪周悠闲地斜靠在沙发的一端,目光狡黠,语速极快,时而果断抓住记者提问中的关键词予以反击,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李大本事”。

    “李大本事当然就是我!否则我怎么能把他创作出来呢?”徐纪周调侃中带有几分得意。他采用剧中一句台词来形容这个角色,“诸葛亮与吕布配在一起,有勇有谋。”相对于《亮剑》里的李云龙、《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徐纪周认为,李大本事更加狡黠,也更实际。

    剧里的其他角色,如陈峰、吸铁石等等,徐纪周称,也到处闪现着自己的影子。

    将创作这部戏比作是“十月怀胎”,一点都不为过。徐纪周编剧的灵感来源于2008年读的一部两万字的网络小说。从最初的构思、人物设计,到创作、成型,前前后后他一共花费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回忆起创作过程,徐纪周的眼神中掠过一丝沧桑:“我在写每部戏时,都会‘抑郁’。我把自己封闭在戏里,不管世间的喜怒哀乐,只与我创作出的人物做着不间断的情感置换。他们每个人的痛苦,都是我真真切切体味过来的。”

    徐纪周的创作过程,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我跟前就有一台电脑,每天看着恨不得把它给砸了。烦得要死。每次恨恨地发誓再也不干了,到了第二天,还是忍不住拿出剧本继续写。我特别瞧不起我自己……”经历了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头晕眼花之后,《番号》终于成功分娩。

    “因为我实在太爱它了。”在《番号》开播之前,徐纪周充满了忐忑。

    “把苍凉悲怆的东西抹上粉,再现原生态的生动和草莽。”

    在徐纪周的“导演阐述”里有这么一段话:“《番号》没有太多的厚重,也没有太多的人文情怀表达,而在人物个性的张扬挥洒上,尽显酣畅淋漓。”在创作之初,他就把这部戏称为抗日版的《水浒传》。目的就是告诉观众,《番号》具备了“传奇体”的特质,和“水浒”一样,是人物戏。

    对于剧中人物的设计,徐纪周先从地域特征入手,然后再根据自己能够触摸得到的人物性格进行细致刻画。“我希望在大家熟知的地域概念中,把人物身上的优缺点放大。”于是,在剧中,山西人的精明、算计,安徽人的鲁莽、直爽,湖南人的“  ”,在一系列人物身上都生动体现。八路军、国民党部队、土匪和帮会联合组成了一支抗日队伍,这是该剧最大“出格”之处。但是徐纪周却不这么看,因为“那时候就是这些人在抗日。”

    《番号》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不少评书、章回小说的手法,这来源于徐纪周平日大量的阅读积累。“我看东西比较杂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什么类型的都看,《番号》里面的人物,都能在中国的评书、演义、神话故事中找到影子。”徐纪周认为,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是为了突出戏剧性。如果缺乏戏剧性,也就失去了观众。

    “所以,我是把一些苍凉悲怆的东西上成粉,换一种喜剧的方式表达。戏剧性的关键就在于讲述的角度与方式。”徐纪周说。

    “‘番号’就是需要被认可,戏里戏外都是。”

    前不久,《番号》的专题研讨会在北京电视台举行。研讨会上,有专家特别指出《番号》与当下精神的对接。谈到这一点,徐纪周深有感触:“李大本事这群人对于番号的追寻,事实上也反映了当下人对于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渴望与追寻。它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寻求被关注、被认可的过程,这恰恰是《番号》与当下精神最大的对接点。”

    在《番号》的最后三四集,徐纪周称,完成了自己情怀的表达。“收视率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个人情怀的表达,这部戏就没有灵魂。”对于徐纪周来说,对这部戏的认可,收视率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满足了商业性的需求之后,还需得到官方的认可、行业内的认可、口碑认可等等,才能够算是真正的成功。

    “《番号》的被认可,也是对于当下电视剧市场的极大鼓舞。”在目前电视剧市场相对浮躁的环境下,炒冷饭、吃老本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还能够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写一些东西,这是很难得的,也给了其他创作者一些灵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若干年后,我希望观众还能记得戏中的人物。”

    从最初的忐忑、诚惶诚恐,到如今的踏实,徐纪周的情绪一直跟着《番号》的播出而起伏。“这一仗不能败,必须得赢,而且得共赢。因为无论是搜狐,还是北京电视台,各方都为之投入很多,我们倾注了太多心血。”

    《番号》在北京卫视放映了一段时间,收视率尘埃落定后,徐纪周就把手机关了。“创作本身是挺痛苦的过程,既然下一部剧要开始了,就尽量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若是总想着番号,怎么都翻不了篇。”

    在电视剧的最后,徐纪周以悲剧收场,赚足了眼泪。他坦言,只有最后一笔刻画得比较狠,大家才能记住。“若干年后,只要观众能够记得戏中的人物,我就很满足了。如果20年后,再提起李大本事,大家还会有一种亲近感,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的,那么我们荣幸之至。”徐纪周称,能在中国电视剧的“画廊”里再增添几个人物,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