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病》
沈从文不仅是位极具个性和内涵的文学家,而且是位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想家,在其文字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学。本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沈从文(1902—1988),湘西凤凰人,作家、文物研究家。14岁投身行伍,后曾任教于山东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代表作有《边城》、《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刘红庆 编选 新星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忽然想到——画说·说画》
陈四益是与《读书》杂志合作20余年的老作者,文章短小精悍,文笔老到,他与漫画家丁聪合作的文配图专栏曾广受好评。近几年,陈四益与黄永厚合作的专栏“画说·说画”继续在《读书》每期的封二上出现。有时是先有文章,图画配合之,谓之“画说”;有时是先有图画,文章配合之,此为“说画”。同时,二人合作的文配图也陆续发表在《同舟共进》、《悦读》等杂志上。本书就是二人合作作品的结集。随便翻开一页,便可见两位作者辛辣的笔锋,无论是“说”还是“画”。
(陈四益 文 黄永厚 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8月出版)
《寻味·英伦》
这是一本有关英国饮食与文化的笔记。那些散发出迷人香味的苹果、早已失去本意的英式早餐、历史悠久的炸鱼薯条、街头烤土豆、英国化的广式点心、甜蜜的巧克力、只有在夏季登场的鲜艳欲滴的草莓加奶油……作为一个外乡人,作者以客观的立场观察着英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无论是英国人的泡吧习惯,抑或是英国下午茶,她都能用一种细腻而调侃的笔调道来,以食物考察人情人性。同时,诉诸味觉的食物也成了一段段人情故事的作料。
(张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8月出版)
《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
作为鲁迅的儿子,在公众的眼中,周海婴只是一个伟大父亲的“护旗手”,他的大半生似乎都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重负中。直至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人们才发现在周海婴的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摄影。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文人脾气、平民苦乐、都市节奏、小镇风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有评论家认为,这对父子各自见证了嬗变的时代,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书写时代,鲁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学描述清末民初的众生相;在影像时代,周海婴沉溺摄影,留取了民国末年接连共和国之间的韶光。
(张永林 周令飞 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哈佛家书》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大学的教育秘籍,只是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中国哈佛女孩与父亲之间多年的经历,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以及其间的相关感受、交谈、回忆等。作者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念哈佛,经过这几年与女儿之间的交流,他认为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哈佛精神。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赴美,先后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计划访问学者及新闻传播学院客座讲师、北美商社董事长等职,并于2011年出版了《中国式百万富翁》,引发关注。
(〔美〕建国 著 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宋词鉴赏大辞典》
本书收录了宋代276位词人的1001首词作,以宋词注释、鉴赏为中心,以知识链接、品评和配图等形式将宋代社会文化生活诸多方面纳入介绍范围,将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下,较为概括地呈现给读者前人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有利于读者对宋代文化发展的全面把握。
(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 编 中华书局201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