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观众定制:网站创新观影渠道
伊春艺术院团“送欢笑到基层”
“文化顾问”提升宁波百姓生活品质
陕西将建72所乡村少年宫
上海16家菜市场开设“文化书屋”
文化广场成为村民活动中心
文化共享工程:中秋活动情暖农民工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9-1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众定制:网站创新观影渠道

    本报记者   刘  婵

    到电影院看老电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百老汇艺术影院等地都会定期播放已经下线的电影。但是,如果影院播放的这些电影里,也没有自己想看的怎么办?一个名为“对号入座”的网站逐渐被人熟知,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点播自己想看的电影,网站随后会组织影院放映。“电影院没你想看的影片?没关系,在‘对号入座网’创建电影订单,就有机会在影院看到它们。”网站的这句广告语彰显了选择电影的自由度,这或许也开启了“观众定制”的观影新模式。

    大屏幕电影也可以点播

    这个创办于2007年的网站,目前已有1.5万人注册,持卡会员1000多人,虽然没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但是力求满足部分人观影需求的他们,已经具备不错的观众基础。注册登录网站,按流程建立一个新订单,写上自己想看的电影,如果这个订单已被建好,那么只需要“占座”即可,接下来,只用等待放映时间的通知了。打开网站首页,会看到已经排上日程的有法斯宾德的作品《莉莉玛莲》,还有放映时间未定的《通天塔》、《芙蓉镇》,甚至包括时下热映的《源代码》。

    “最初创办这个网站,源于有次跟朋友聊天,发现很多电影在影院已经没机会看到,小成本电影和文艺片在影院待的时间太短,排的场次也不好,常常错过,更别提那些大多数无法进入电影院门槛的影片了。我们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商机,也能满足一些人的兴趣。”网站创始人之一王然告诉记者,网站最初的推广主要通过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豆瓣网的会员“豆友”们会在电影列单里记录“想看”“在看”和“看过”的电影。对号入座网根据观众申请确定放映的电影后,会通过邀请记录自己“想看”这部电影的“豆友”们也去观影。随着网站的影响逐渐扩大,也有一些观众慕名而来。

    在网站刚刚成立的阶段,组织放映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挑战。2007年3月,网站第一次召集观看的是《三峡好人》,共有14人“占座”,而放映现场却只有两个人如约而至,最后王然和网站另一个创办人蒋卓陪同这两位观众一起看完了电影,而这一场电影的放映成本是几千元。随着观影人数逐渐增多,网站确定了放映的最低门槛:即“占座”人数不少于40人。然而这也存在问题:一些人“占座”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如期观影,而网站需要垫付场地和电影拷贝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网站推出了预付费的消费卡,包括年卡、情侣卡、闺蜜卡、学生卡等多种形式,持有消费卡可以获得很多优惠,比如200元的年卡可以在365天内免费观看指定影院的影片,在其他影院观影票价更低等,这样一来,网站的资金问题得到缓解。面对“占座”不来且不通知的观众,网站会扣减其消费卡有效期。2008年底,网站的观众终于开始稳定,放映场地也由最初的30人厅发展到现在的500人厅。

    实现电影定制卡在哪儿

    想看什么电影,影院就能放什么,这真的可以轻松实现吗?这是对号入座网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地方,毕竟电影的放映关乎多个环节。目前,对号入座网的放映场地没有太大问题,基本固定在法国文化中心、蓬蒿剧场、电影资料馆等,持续的推广也让网站积聚了一定的人气,有些电影甚至吸引了几千人“占座”。据王然介绍,提交电影订单后,最快两周就可以放映,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

    然而,记者看到,网站上一些订单提交了很长时间后“占座”人数仍然很少,比如《大话西游》只有1人点播,而且过了575天也只有1人响应,距离40个人的底线遥遥无期。有些电影虽然占座人数远远超出了40人,但是迟迟没有排上放映日程。有一位观众在714天前创建了《洛丽塔》的订单,目前已经有162人“占座”,却一直没有放映的消息。

    “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因为我们所说的观众定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定制,比如订购了汽车之后就可以去取货。它是一种集体定制,存在启动门槛,需要有一定人数的人有同样的需求才有实现的可能。”据王然介绍,放映一场电影的场地租用费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老电影拷贝租用费为1000多元,新片高达1万多元,而电影票为35元一张,如果观影人数太少,亏损极为严重。

    “就目前而言,实现订单最大的障碍是片源。”王然介绍,网站组织放映了300多场电影,其中多为外国文艺片,而很多电影国内并没有引进,或者过了版权期,比如《变形金刚1》国内的版权期只有一年。另外,一些获得了国内放映许可的文艺片根本没有机会在影院上映,版权仍属于导演所有,网站要千方百计找到导演沟通,比如《剃头匠》、《与你同在的夏天》等影片,都是网站直接与导演协调后获得的。还有一些电影的版权由好几个公司共同拥有,网站需要分别跟这几个公司沟通协商。找到观众想看的片子,网站可谓使尽了十八般武艺,而这些问题无疑都增加了放映难度。

    盈利效果尚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稳定和吸引观众,对号入座网除了努力满足观众观影需求,还会邀请导演到现场与观众交流,以及组织吃饭、唱歌等活动,很多人通过一起看电影成为了朋友。然而,对号入座网并不是公益性机构,虽然已经放映了300多场电影,但大都是“较好不叫座”的文艺片,网站如何生存?王然也向记者坦言,目前为止,网站的盈利效果并不明显。

    2010年6月,香港电影《志明与春娇》上映,由于票房号召力有限,各大院线安排的场次并不多,这给了对号入座网机会,这场电影有六七千人在网上“占座”,网站连续组织放映了好几场,是“赚”得最多的一次。网站还会紧跟潮流推出团购,例如25元看《变形金刚3》,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目前,虽然影院越来越多,但是能看到的电影越来越千篇一律,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有限地选择。对号入座网的出现,可能意味着一套崭新观影模式的诞生。“我们希望不断激发电影观众被既定模式忽略、抑制的独特电影口味。通过电影订单挖掘并满足这种需求,正是对号入座网存在的理由。” 蒋卓说,“等网站成熟后,我们希望能吸引一些艺术片的广告,他们在我们这里投放广告会比其他地方更加精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