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好书速递
《十一味爱》讲述都市人的爱情
16岁以下人群阅读量最大
《朱镕基讲话实录》问世
此心光明 辛亥百年
19世纪传奇富商伍秉鉴




 中国文化报 >  2011-09-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心光明 辛亥百年

    裴  钰

    今年,辛亥革命迎来了100周年纪念。

    辛亥革命并非专指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确切的含义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发动武装革命,明确提出了民主主义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序幕。因此,今天我们追思辛亥革命,并非仅仅纪念辛亥年的武昌起义,而是要涵盖整个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1895年至1912年。

    百年之际,追思过往,我慢慢发现了一个问题——今天,辛亥革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神秘面纱。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简单地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工作对普通读者,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熏陶和引导的效能。我相信一场大革命,它不能沉睡在文献里,它也不是冰冷的文字,相反它应该时时刻刻流淌在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血脉里。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不能停留在书斋里,不能停留在笔端,而是在山河之间,在情怀深处。

    2010年10月至12月,我走访了武汉、中山、广州、香港、澳门、南京,考察辛亥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沿着辛亥革命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失败的历程,一步步走,一步步看,辗转五省六地,寻觅着一种文化气息,回味着一种历史沧桑。

    2010年10月10日,我在武汉机场落地,驱车渡江至武昌红楼广场。晚秋的武昌,天空灰蒙,细雨微微。在武昌起义的各种回忆笔记中,对1911年10月10日的天气记录,也正是天色灰蒙、大江苍茫、细雨绵绵。当年武昌起义,革命军冲出工程八营,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取得枪支弹药,又在中和门和蛇山安设炮兵阵地,齐轰都署府,一夜之间大清崩裂。1911年、2010年,同样的日子、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路线,此时此刻我庆幸自己在辛亥气息中呼吸,在辛亥沧桑中游走。

    在汉口首义烈士陵园,我拜谒了辛亥无名烈士。从书里,你能真实地了解辛亥年汉口血战的残酷,北洋军机关枪队的血腥屠戮,清国海军舰炮的毁灭性打击,革命军战士的惨重死伤。离开汉口,我又来到武昌伏虎山辛亥烈士陵墓群。深秋的清晨,踩着泥土,缓缓走上。本书“武昌起义”部分的铁血英雄,熊秉坤、孙武、蔡济民、刘公等人的陵墓或衣冠冢,都坐落在伏虎山上。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仅仅了解历史知识远远不够,对历史的把握,终极目标是情怀的共鸣。蔡济民写过一句诗描写辛亥革命:“无量金钱无量血”,正是这些勇士们想用鲜血换取中国的太平盛世。我扫了扫他们陵墓上的落叶,摘去碑座上的枯枝,这里是他们的血,是他们的坟,而我要让他们在书中“复活”。

    中山先生讲:“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革命者没钱买武器,就自己制作和试验炸弹。秋瑾试验炸弹,炸残了自己的手。革命者没钱买棉被,晚秋时节孙武就忍着寒冷入睡。晚清时代,海外华侨挣的是血汗钱、苦力钱,但是为了祖国,还是把私人积蓄捐献了出来,正如中山先生说“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亥国人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家国情怀!

    在武汉,我详细考察了武昌、汉口等地的辛亥革命遗址;在中山,拜谒了孙中山故居;在广州,拜谒了黄花岗烈士陵园;在香港,走访了港岛中环,100年前这里是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澳门,拜谒了孙中山纪念馆;在南京,拜谒了相关的辛亥革命遗址、学术机构,等等。历史知识在档案、典籍、文献、资料、笔记之中,它是静止的,是凝重的,是安详的,是坚硬的;历史情怀在我们的千里行走之中,它是涌动的,是蓬勃的,是鲜活的,是柔软的。因此,我愿意用自己的笔,去记述一个鲜活生动的辛亥情怀。王阳明说过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辛亥百年,躬逢其盛,我以“光明”之心,乐心写作,只为在辛亥百年之际,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

    (此文为《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的序,文章有删节,本书已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