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绽放 观众的狂欢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精彩纷呈
本报记者 王立元
作为具有重庆特色的吊脚楼建筑,洪崖洞每天游人如织,巴渝剧院就坐落在洪崖洞特色小吃街的尽头。10月16日,千里迢迢赶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宁波市艺术剧院甬剧团携甬剧《宁波大哥》来到巴渝剧院,已经上完妆准备登台的主演王永强兴奋地说:“演出完,我们会有部分人员留下来观摩,戏剧节好戏云集,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这里不只有让重庆观众感到新奇的甬剧,10月14日至30日,昆剧《红楼梦》、京剧《曙色紫禁城》、川剧《灰阑记》及话剧、舞剧、音乐剧等29台优秀剧目汇集重庆,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为这座戏剧重镇更添光彩。
新秀亮相显不俗实力
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的《灰阑记》改编自世界话剧经典之作《高加索灰阑记》,该剧原是川剧“梅花大奖”第一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的经典剧目,这次由沈铁梅的亲传弟子、年仅26岁的吴熙担当主角,同时,两位梅花奖得主黄荣华、孙勇波为吴熙配戏。
“26岁就担纲主角,这在戏剧舞台上实属少见。另外,剧中演班头的年仅19岁的演员杨坤昊表演中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是可造之材。”戏剧评论家安志强说。他认为,通过《灰阑记》,发现了几名极具潜质的川剧新秀,也看到了重庆川剧的艺术成就。作家、戏剧家齐致翔说,几位梅花奖演员为一个年轻演员配戏,而且演得这么认真,从中看到了老一辈戏剧人甘当配角、为青年演员创造演出机会的可贵精神。
南宁市粤剧团同样很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展演剧目《海棠亭》,便是该团为35岁的粤剧演员黄俊成量身打造的,他在剧中扮演宋朝词人秦观。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林慧超说,除黄俊成外,《海棠亭》多数配角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只有敢于对青年演员委以重任,传统戏剧才有明天。”他说。
演出低票价惠及百姓
作为戏剧重镇,重庆观众本就有着爱看戏的习惯,而戏剧节期间,剧场门口的热闹景象也离不开此次戏剧节实行的低票价,这让老百姓有更多机会接触各地选来的优秀剧目。
王静是四川外语学院的一名学生,尽管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离学校很远,她和同学还是坐了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看戏。她说:“前几天我们还去看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早听说过这个话剧,一直很期待,没想到50元钱就能买到靠前的位置。”
20元、50元、80元、100元,尽管有些剧目很有市场潜力,但重庆市为了让更多民众有机会看戏,尽量把票价调低,“戏剧节是戏剧人的盛会,也是观众的盛会,戏剧节在展示近年来戏剧创作成果的同时,也要为观众创造看戏的机会,从近几天的现场情况来看,大部分剧目的观众上座率超过百分之七八十。”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说。
其实选戏时,剧协就把剧目受老百姓欢迎程度作为一条重要的评判标准。季国平说:“戏曲艺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这次参演的剧目多数是老百姓喜欢的,比如总政话剧团的《生命档案》,在北京演出时就引起了轰动;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河南豫剧《清风亭上》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把当代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
现实题材戏剧讴歌真善美
在本次戏剧节的参演剧目中,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剧目占相当比例。对此,季国平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涌现出一大批这类题材的新剧目,如《共产党宣言》、《秋色渐浓》等。戏剧家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取材红色历史,书写百年风云,放歌民族英魂,弘扬民族精神。而《生命档案》、《顾家姆妈》等现实题材剧目热情讴歌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也首次派团参加了中国戏剧节的演出,由西藏军区、四川人艺合作演出的音乐剧《燃烧的雪野》,再现了西藏边防军人的艰苦生活及他们在祖国边防线上燃烧的青春梦想。”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对《生命档案》印象深刻,她认为这部话剧在编剧方面确立了多重视角。“就写人来说,写英模类型的戏难度很大。怎样把一个人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怎样通过一个人张扬一种精神,是个很大的创作难题。总政话剧团在这出戏中尝试采取了多重视角,从多个方面揭示人的行为、内心和精神。”刘彦君说。
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剧作家刘锦云认为,军营戏剧面临的挑战常常是如何把宣传品变成艺术品。“《生命档案》沿着这个方向应该是前进了一步。”刘锦云说,“戏剧节两年一届,从中可以看到戏剧的发展和进步、创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