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兰
星期日闲暇到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在图书摊上偶得《卢沉·周思聪文集》,爱不释手。在美术界,卢沉、周思聪是非常响亮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真正做到了德艺双馨。可惜,他们英年早逝,使我无缘一睹其风采。我非书画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听很多人提到他们的大名。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书画名家栏目,我还看到有关他们的专题。这本《卢沉·周思聪文集》是纪念性的,由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主编。回到家,细看之,发现他们的很多文艺思想即使用在今天——特别是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特殊时期,也仍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我们说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二者是互为促进的。没有文化的发展,怎么会有文化的繁荣?而繁荣的特征,则取决于文化的发展。何谓发展,发展指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向上的提升或提高,同时,这种发展是积极的,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是质的突破。那种只在量的数字上的大与小、多与少,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发展。毫无疑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艺术创作与生产,它也有一个这样的规律。不管你是多大的艺术家,你的创作最终都要得到社会的检验。当然,我们说的这个社会,并不是指社会的全部,它可以是社会的一个局部,某个阶层。因此,这就不可能不涉及创作与欣赏的关系问题。
卢沉先生在《风格与格调》中认为,风格,是指画家不同的画风、独特的艺术语言,客观上是适应了欣赏的多样性的需要。不同的风格是不同个性的体现,无所谓高下。而格调,则是一个品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由于时代的不同,欣赏标准必然会改变。艺术欣赏,是个复杂现象。这里不仅有欣赏水平高低的问题,而且也有欣赏口味的差异。因此,不能要求自己的画人人都欣赏,也不能要求一种画符合各种人的口味。群众,一般不懂得欣赏笔墨趣味。同时,由于画种之间审美趣味的差异,有些油画家、版画家,也不见得都能欣赏中国画的笔墨。艺术品是个金字塔,欣赏者也是个金字塔。欣赏艺术品要有一定的素养,曲高和寡是真理。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创作都能雅俗共赏。一件作品,是专家点头还是群众点头,发生矛盾时还得听专家的。我们不能因为群众看不懂,就不要草书篆刻,就不出黄宾虹画册。曲高和寡之所以是真理,因为有“曲高”这个前提,盲目提倡“和寡”这是欺人之谈。在艺术界也有欺世盗名的骗子。
不论李逵还是李鬼,要想把他们分开,关键是要有一双如孙猴子般的火眼金睛。而火眼金睛的核心是不断提高艺术的教育普及。这个世界没有神,只有无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非英雄。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英雄在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个人以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论是站在国家高度还是在地方群众文化发展战略上,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队伍——包括文化的管理者、创作者和从业者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并不单纯是指这个人受到多少年的学历教育,而是指这个人是否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具体说,你是搞文学创作的,你就要知道什么是小说,小说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的小说。如果你不懂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为市场流行什么,谁的名声大,获过什么奖,以致担任多高的职务,就认为那就是文学的高度,这就有点不着调了。近年来,文化艺术界名不副实、华而不实的现象和人物层出不穷,各种评奖连遭炮轰想来也不是个别人的空穴来风。
最近,各地正在进行换届选举。我以为,在选拔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宣传和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中,一定要考虑其文化的专业性程度。过去,我们一直反对外行领导内行,但经过多年的呼吁,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很多宣传、文化岗位的领导干部,有相当多的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只看从政资力不看专业水平,只看领导关系不看群众关系,干起工作来挂名要名的多,做具体实事的少。特别是在干部提职、评职称过程中,只看学历、年头、论文发表数量,而忽视业务能力和工作成效,从而使很多在宣传、文化岗位上工作的同志感到前途渺茫。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人的大发展,文化人要真正地赢得地位,受到尊重,得到重视,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做不到专业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成为一种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