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要闻简报
《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举办
百花盛开迎春来
福建非遗走进“三坊七巷”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2012年海外“欢乐春节”将走进80多个国家
扎实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1-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柯岩追思会侧记

    本报记者  郭人旗

    2011年12月30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信息司司长忽培元的心情也是沉甸甸的,因为“我们敬爱的诗人、作家柯岩不在了”。在当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柯岩同志追思会上,睹景思人,忽培元内心充满了感慨:“我们再也不能直接感受她那火一般的激情和春风一样的温暖,聆听不到她的慷慨陈词、体会不到她的语重心长了。”

    追思会汇集了老中青三代的文艺界人士。无论是诗人、作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和媒体编辑,还是文艺战线的老领导和柯岩所拥有的广大读者代表,以及陈云、胡乔木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此时此地,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抒发对柯岩老师的热爱与敬仰之情,追忆同她相处中的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表达对她作品与人品的推崇之意。一句话,就是要相互提醒:柯岩同志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此次追思会是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到柯岩家里吊唁时向柯岩的爱人贺敬之同志提议召开的。王文章原本要亲自参加,但由于另有会议无法请假而遗憾缺席,只能写文章悼念了。

    “我是谁?我是劳动人民培养出来的一个普通写作者,不是精神贵族,不该有任何特权,我只有在为人民歌唱中获得生命;我是我们共和国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我必须学习着像工农兵和在基层工作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能,奉献自己,直至牺牲。”这是2009年9月在“柯岩创作生涯60周年座谈会”上,柯岩回顾自己创作道路时留下的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与会的柯岩生前好友、同事以及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柯岩对“我是谁”的诠释,正是她那种为人民鼓与呼的热情、追求光明与正义的坚定立场的真情表达。柯岩用她82年的丰富人生和60多年的辉煌成就向人们证明,她的一生为人民而歌,为新中国而歌,是为人民创作的一生。

    柯岩是一位感情丰富、爱憎分明、激情澎湃、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作品秉承着极为鲜明的文学主张,对普通民众、对弱势群体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和无比深沉的爱,始终坚守着执著的理想信念,对祖国和人民赤胆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无比关切。

    追思会上,不少与会者回顾了与柯岩在一起生活、工作的经历,认为柯岩对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她火一样的热情,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应该像她那样作文、做人。“柯岩同志,她是人品与文品相一致的诗人、作家,她的诗文敢爱敢恨,做人更是如此……多年前,我的夫人不幸得了癌症,柯岩得知后,主动打电话要我转达她,一定要乐观、坚强。还寄来了《癌症不等于死亡》要她阅读、鼓励她积极战胜病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炯老人说着哽咽了。八十高龄的他那天特意穿了深黑色的唐装,神情显得十分哀痛凝重。

    《文艺报》原主编范咏戈正在医院打点滴,听说要举办柯岩追思会,拔下针头就来了。他以评论家的视野,对柯岩和她的作品作了整体的理性评价:“柯岩及其作品,是用文字体现良知,用良知反哺生活,属于用生命力写作的一代文学大家。” 著名文艺理论家严昭柱刚刚为《柯岩传》写了序言,他说:“柯岩大姐,人品文品都很好,是人民的作家。作为我们时代孕育出的一代大家,她的成长的‘示范意义’应当得到重视。她的创作道路,深入生活、关心人民、真心向人民学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应当从她这样的典型中总结人才成长规律。”(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