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昆梆罗卷黄生旦净末丑演绎史剧通古今




 中国文化报 >  2012-01-10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梆罗卷黄生旦净末丑演绎史剧通古今
——上党梆子《千秋长平》研讨会发言摘要

    张保平饰廉颇

    廉颇坚守长平拒不出兵

    廉颇与赵孝成王

    廉颇与廉夫人及女儿

    廉颇与周成

    编者按:2011年12月9日,中国戏曲学会在山西晋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千秋长平》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宣读了文化部艺术司的贺信,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维平出席颁奖仪式并讲话。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致颁奖辞,副会长曲润海、龚和德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中国戏曲学会奖既注重艺术性,又注重学术性,《千秋长平》是获此荣誉的第25个剧目。翌日,中国戏曲学会、晋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了“上党梆子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暨《千秋长平》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千秋长平》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所做的发言简要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一、山西省上党梆子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赵银邦(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这些年晋城在抓文化建设、促文化繁荣,特别是传统戏曲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承,有一批人在不倦地追求,有一批领导在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讲到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弘扬,不能丢了文化的根。

    王维平(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晋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千秋长平》一剧融历史知识、地方文化、地域特色为一体。我市要继续弘扬光大上党梆子文化,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相统一,具有山西气派、晋城风格,能留得下的优秀剧目。

    裴余庆(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我们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地关心、扶持上党梆子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考虑上党梆子的发展,把晋城市的“国粹”传承下去。我们这儿还有很丰厚的文化资源,山西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

    闫锦绣(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千秋长平》历经4年的完善和锤炼,最大限度地追求艺术性和学术性,经过数次修改,提炼出“用人大计”的核心主题,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感,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充分发挥出了上党梆子声腔激越高亢的艺术特色。

    曲润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党梆子是包含昆梆罗卷黄5种声腔的多声腔剧种,积淀保留下来许多珍贵的遗产,剧目有700多个,表演技艺很丰富。上党地区民风民性刚强,高扬民族正气,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音乐唱腔高亢、激昂、刚健,这些特色都应保留。

    郭士星(山西省戏曲学会会长):上党梆子的传承和保护,至少要做到“六保”:保剧种、保剧目、保剧团、保人才、保资料、保设施。要注重剧目的传承,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昆梆罗卷黄5种声腔都会唱的演员。老演员要带徒弟,越多越好,可促进剧种的发展。

    谢平安(《千秋长平》导演):这个团的演员功底扎实,肯钻研,氛围好,团风好,拥有张保平、吴国华、张爱珍、郭孝明4个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和国家一级演员及山西杏花奖演员。《千秋长平》的成功,确实凭借了他们的实力,展示了他们的水平。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党梆子声腔既有激昂慷慨的共性,又有善于抒发一种似乎久被压抑的悲情的个性。这出戏充分重视剧目建设与剧种建设的统一,在保持声腔特色的基础上,增强了板式变化,丰富了旋律,使张保平等名家的演唱艺术得到了新的发挥。

    安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党梆子要传承发展就必须注入新的活力,《千秋长平》就是一部有利于剧种传承发展的作品。这个戏的几位优秀演员塑造出了廉颇、赵王、廉夫人、周成等形象,通过人物行动和相互较量展现出战国时代的历史画卷,很有震撼力。

    张玮(中国评剧院原总导演):我看过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和张保平主演的《赵树理》,感觉很亲切。他们有非常好的创作集体,有自己的编剧、作曲和副导演。当地领导爱上党梆子,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感情,他们关注祖国的文化和戏曲的命运与发展。

    李春喜(中国文联研究室原副主任):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保护地方戏曲剧种的多样性。地方戏剧种特色弱化甚至濒临消失的现状,正威胁着所有戏曲剧种赖以生存的艺术生态系统。我们应高度重视《千秋长平》继承和发展上党梆子剧种传统的创作经验。

    孙豹隐(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剧作立足本土资源,为地域文化立戏;立足历史记叙,为弘扬民族文化立戏;立足传承创新,为上党梆子的大发展大繁荣立戏。《千秋长平》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把握上分寸得当,注重发挥上党梆子优秀演员的优势和实力。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党梆子在发展过程中将个性化的声腔艺术和舞台经验,将古老的上党梆子与现代审美风尚做了完好的统一和弘扬,把长平之战的本土故事演绎得悲情四溢,也把上党梆子的魅力舒展得淋漓尽致,蕴含着对上党梆子未来发展的寄望。

    李小菊(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千秋长平》是一出将剧目的题材选择与地域文化、剧种特色完美融合的成功剧作。上党地域文化习性必然影响上党戏曲的风格:高亢激昂,粗犷奔放。以这样的剧种风格来演绎历史悲剧长平之战,使作品蕴含的悲凉凄惨充分展现。

    二、 在历史题材的当代阐释中实现了史与戏的有机统一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这出戏揭示的历史教训是,赵孝成王撤换老将廉颇,起用夸夸其谈不懂实战的赵括,致使赵在长平大败;赵制定重大战略只在宗室内决策没广泛听取朝臣意见,致使举朝缺少思想准备;秦粮食充足,赵农业滞后粮食缺乏,难打持久战。

    姚欣(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千秋长平》把战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把秦国对赵国施反间计放在中心位置来编织故事,努力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但编导只重反间计换主将的一面,忽视廉颇是否降秦的另一面,影响了对廉颇形象的塑造。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这部严肃的历史剧很尊重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剧情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史实所提供的资料。在“大事不虚”的原则上,作者也做了必要的艺术虚构,如赵括倒背兵书,秦国劫持廉颇女儿等情节都很生动。“用人之道”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

    韩玉峰(戏剧评论家):《千秋长平》主题在 “用人”二字。赵王起用的大将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就是不会打仗,成了历史的罪人。廉颇说:“论兵并非用兵,用兵重在用人。”秦赵用兵之道不同的根本是赵“用人不当”,这一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

    张宝祥、张华(《千秋长平》编剧):秦赵两国不同的用人之道在史籍中阐释得很深刻,赵王错用一个赵括,40万赵军血流成河!这个惨痛的教训,深深地震撼了笔者心灵!我们最终决定把剧作主题定位在“用人”二字上,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更有典型性。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这是一部严肃的史剧,以廉颇的贬谪升迁为主线,以赵括为反衬,设计出战与不战、见与不见、走与不走3个重要关目,展开双方波澜起伏的谋略和冲突。围绕家国情、夫妻情、父女情、爷孙情,写出人物的两难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该剧取长平之战赵军惨败,40万人被秦军坑杀的触目惊心、教训惨痛的史实入戏,设计了廉颇固守、赵王易将、赵括败绩和廉颇守城等主要戏剧情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提炼出“用人问题”的主旨,十分发人深省。

    三、剧作精神蕴涵的丰富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互为表里

    郑传寅(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千秋长平》的成就主要在于精神蕴涵的丰富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性。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取义的正气是打动观众的主要精神力量,该剧通过人物关系的多重冲突和纠葛揭示人物内心情怀的构思和艺术呈现,使剧作具有戏剧性张力。

    康式昭(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长平之战终于惨败,秦军乘胜追击,直捣邯郸的空前危难,赵王命廉将军复出领兵,守卫京城。这当口廉颇于国难当头之际接过帅印,保住了邯郸,救赵国于将亡。老将军的开阔胸襟、深远目光、高洁品格足为万世楷模。

    郭振朝(晋城市上党梆子研究会会长):剧中把国家大局与亲情难舍的心里挣扎、面对亲人痛哭甚至指责而无言的内心苦楚,把人情与人性的本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亲情决绝、家国存亡的挣扎与抉择中,廉颇忠直大义的独特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千秋长平》不用欢呼胜利大结局的老套。赵王认错“错怪忠良罪在君,用人不当是祸根”正是全剧主旨。终场赵王与廉颇到杨谷河遥祭40万大军,思索这天大的血的教训该由谁来担责,使剧作主旨上升到具有普世性的的层面。

    叶之桦(厦门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廉颇英雄性格的本质是忠勇和坦诚,但是忠而见谤,勇而遭忌,终不为君王所信所用,这就是廉颇的悲剧、英雄的悲剧,也是他性格的悲剧。这出戏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用人问题”,剧作指向“用人用兵”,其意义略显简单。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戏剧结构严谨,戏剧矛盾的展开环环相扣,剧本给演员的表演也留下比较大的空间,是一个比较适合舞台演出的剧本。作为历史故事剧,我认为《千秋长平》塑造的廉颇形象是成功的、感人的,是既顶天立地,又有情有义的。

    杜建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该剧以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悲剧为原型,复活了几位著名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给人以警醒和教益。不仅刻画了忧国忧民的全新的廉颇形象,同时有刚愎自用却知错能改的赵王,及会谈兵而不会用兵的赵括及深明大义的赵母等生动形象。

    张保平(《千秋长平》廉颇扮演者):戏曲舞台上廉颇一般是花脸应工,上党梆子则是生行见长,我尽量兼取二者。剧情赋予廉颇悲情的感情基调,久经沙场终受贬黜、痛失爱女、痛失40万好男儿难掩悲伤。所以我以中、低音为主,极力用老生声腔刻画这一悲情人物。

    吴国华(《千秋长平》赵孝成王扮演者):我是学旦角出身,对小生来说接触不多。赵孝成王是小生应工的正工小生,还有一种武生的气质,舞台表现时有一定的困难。上党梆子的小生腔是非常有特点的,主要特征是翻八度,在身段和声腔方面,我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张爱珍(《千秋长平》廉夫人扮演者):我感觉这个角色戏不多,但分量重。如廉颇要进宫进谏,廉夫人在劝阻过程中既要有理还得有情,既饱含深情又带着屈情,我抓住人物多重矛盾的心理,力求真实生动地塑造出这个善良、质朴的古代妇女形象。

    郭孝明(《千秋长平》周成扮演者):赵国大夫周成在全剧中是个配角,出场总共4次,台词、唱词都不多,但我认为周成的出现强化了正义的力量,不但实现了战与和两派力量的均衡,而且在不断地推进情节的进展。周成的最终自刎,更为全剧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四、以现代剧场意识在创新中实现戏曲艺术新的综合

    王蕴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剧中主要人物、情节本于史实,作品立意、人物及戏剧情节编排有艺术创新和当代阐释,做到了史与戏的有机统一。舞台呈现悲壮、大气、简洁,张弛有度。演员阵容整齐,演唱尽显上党梆子的声腔神韵,高亢激越、情酣意浓、动人心魄。

    刘祯(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该剧是古代题材在现代意识下的故事结构,没有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尾,剧中的廉颇既有与传统戏忠臣良将同构的行为模式,也有现代戏曲好干部式的心理方式。人物行为模式的设置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戏曲现代转换的典型个案。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时空自由规律在这出戏中得到了张扬和推许。如第二场秦国咸阳、赵国邯郸的两个王宫并置在同一时空。第五场廉颇回府,在泪眼模糊中看着赵括进入伏牛山,两个戏剧时空同时并列,强化了深层表意功能,丰富了戏剧构成。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以当代意识深入开掘历史事件,着力塑造廉颇独特的艺术形象。舞台时空转换自由,叙事流畅,重点突出。二度创作精心、精致,导演构思完整,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以浓郁的悲剧气氛表现大气磅礴,透露出苍凉之美、悲壮之美。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戏剧系主任):穿越时空的舞台处理,使节奏流畅,对比鲜明。导演语汇的组织、舞台美术的保证,灯光的切割点染,特别是演员在不同时空的跳换,都需要过硬的功力。这既是对戏曲美学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影视创作中蒙太奇的剪接和借鉴。

    刘建斌(《千秋长平》音乐设计):我坚持3个创作理念:一是精品理念。几易其稿,凝结了我和李秀荣先生的求精思想;二是精髓理念,必须保留鲜活的上党梆子音乐的精髓;三是精美理念,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手段,将上党梆子音乐表现力全面提升,使可听性更强,更具时代美感。

    朱维英(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该剧使梆子腔戏悲凉激昂、热耳酸心,能产生心潮澎湃、血气为之震荡的强烈效果。男女声唱腔板式结构、旋律走向都合乎本剧种声腔规律,合乎剧中人物身份口吻,合乎人物感情,入情入戏,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特定戏剧情绪。

    包澄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一定要讲究整体布局,一出戏很像一幅国画,要浓淡相宜。上党梆子精彩的锣鼓声掀起了乡党的疯狂,绝不逊于对演员的掌声和欢呼声。声声锣鼓勾回了生养他们的土地,锣鼓就是上党梆子的灵魂,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更应保护。

    徐培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上党梆子声腔具有浓郁的山西地域特色。《千秋长平》既保留了优秀的传统唱腔,又加入了交响乐队的配乐和伴奏,使得古朴酣畅、激越高亢的优美旋律得以升华,丰富了艺术表现力,让观众得到既有古典又有时尚的多元审美。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上党梆子《千秋长平》舞台呈现可圈可点。3位梅花奖演员张保平、张爱珍、吴国华以及优秀演员郭孝明担纲主演,托起上党梆子表演艺术的辉煌。剧种高亢激越的声腔传来亘古之音,犹闻烈马嘶鸣和喋血将士的古战场,别具悲情色彩。

    王艺睿(中国戏曲学会秘书):剧作强化戏曲表演本体,注重剧种声腔特色,音、舞、美借鉴新语汇辅助表演。尤其人物造型一改架子花脸应工,以老生俊扮成功地塑造出唱念并重的衰派老生廉颇,其唱腔苍劲激昂、荡气回肠,为上党梆子的剧种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魏强(枣梆子研究专家):音乐创作准确把握思想内蕴,音乐节奏与整体舞台节奏和谐统一, 挖掘人物内在情感和塑造人物性格,同时体现上党梆子音乐的时代美感。作曲家用饱蘸激情的才华和感悟,奏响了上党梆子《千秋长平》情感浓烈、荡气回肠的英雄长歌!

    五、进一步期待

    《千秋长平》将作品主题定于“用人不当功无成”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就历史角度而言,作品对“用人”主旨的拓展似嫌不足。就战争局势而言,秦赵两国各自的综合实力悬殊,老将廉颇的坚守与小将赵括的攻打谁胜谁负都难以逆料。秦赵两国在上党的僵持与决战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的对抗,也应是历史规律必然性的显示。长平之战的惨烈史实还应引发创作者对历史做出更深入的思辨而不要简单化。

    二度创作中,演员突出唱工而缺少身段动作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演员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肢体语言的表意功能,要把传统戏曲的唱念做舞结合起来表现人物。服装设计虽然很有时代感,但质地太硬妨碍演员的表演。地方戏用方言念白为好,该剧大多使用韵白,建议改用方言念白更有地方戏韵味。声腔在刚柔关系的处理上应做一些调整,现在高亢激越有余而深沉低回略显不足。全戏还应突出精致化,注意在每个细节中求精、求准、求美。相信经过精心地打磨、加工,《千秋长平》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万 素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