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在我国广电领域“限娱令”“限广令”等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课题项目1月5日在上海发布最新科研成果,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历时4年完成了针对上海地区全天候、全频道覆盖的新型收视率调查实验。
项目负责人、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系主任方方教授说,有别于传统的收视率测量仪或日记卡,这种新型的收视率调查,以瑞士媒介研究机构提供的国际领先技术为基础,研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随身佩戴的测量仪。在测得样本实时收视情况的同时,观众可以同步对节目进行评分,相关数据全部记录于测量仪中。
据了解,该项实验取样时间为2010年11月中旬,此前经过近1年的筹备,包括设备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软件等。实验样本数据的回收、整理、归纳、总结等又历时近1年,于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统计显示,此次调查的平均收视率数值为0.32;满意度以6分为最高分,平均满意度数值为4.35分。
专家介绍说,通过这种新型的收视率调查发现,收视率与观众满意度并不完全成“正相关”。电视节目“高收视未必等于好口碑”,个别节目观众“边看边骂”的现象确实存在。
统计显示,满意度和收视率都高于平均值的“双高”频道,占受调查频道总数的13.3%,其中中央电视台4套、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属于收视和口碑皆较高的频道,上海本地的娱乐类、时尚类频道显现出“收视率高,满意度低”的现象。
又比如,我国东南沿海某卫视推出的知名相亲节目,收视率领先,但满意度仅在平均线徘徊。
通过此次调查,专家还发现,恶意插播广告的确是电视节目引发恶评的主因之一。调查发现,同一品牌同一则广告,在不同卫视不同节目环境下播出时,评价截然相反。2010年11月,我国西南地区某卫视在黄金时段一集热门电视剧中3次插播同一广告,将原长45分钟的电视剧“拖延”至1小时播完,对此样本收视观众的满意度评分极低。但同一则广告在上海地区的体育频道正常播放,却未引起恶评。
方方解读,一系列新的调查发现,恰恰论证了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长远看,广电行业需要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价值评估体系。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所长李岚表示,面对日益增多的“高收视率、低满意度”或者“高满意度,低收视率”现象,广电行业内部确实需要一个更加客观精准的电视内容评估机制,目前在收视率调查的基础上,部分电视台已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电视节目占有率数据分析等,国家社科基金所支持的研究项目也是一种有益尝试。这些更加客观精准的评估机制,将为我国广电领域的政策制定、颁布、实施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助推广电行业健康成长。
目前,该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软件已获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软件著作权证书;两项发明专利技术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