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 论
  标题导航
吉林:舞台艺术造福百姓
么红加盟歌剧《赵氏孤儿》
演绎“舞神”的癫狂人生
朱亦兵:用纸盘子来盛高雅艺术




 中国文化报 >  2012-01-3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林:舞台艺术造福百姓

    京剧《牛子厚》剧照

    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吉林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正如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所说,2011年,吉林文艺舞台异彩纷呈,各艺术门类精品迭出,艺术创作丰富多彩,老百姓实实在在品尝到了文化大餐。

    送戏下乡影响广泛

    2011年7月27日,在吉林省九台市纪家镇,十里八乡上万名群众早早赶到送戏下乡活动现场,村民刘佩霞听说省里的院团送戏来了,一大早跑了四五十里地赶来看戏。演出现场,观众站在农用车上、凳子上,骑在墙上,孩子们则被大人扛在了肩膀上。

    这是2011年7月27日至8月17日,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集中展示活动的一个侧影。在20天的时间里,全省各个市(州)、省直、民营院团及高校艺术团选派了12个演出队,进行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的集中展示,所到之处欢声如潮。

    2011年是吉林省政府组织送戏下乡的第三年,自2009年起,该活动就被纳入吉林省政府民生实事,各个文艺院团一年四季不分节假日面向全省各地乡村演出,原计划每年演出3000场,而前两年就分别达到3600场和3700场,2011年增加到4300场,政府专项补贴经费也由500万元增至750万元,直接受众达几百万人次。这种文艺演出在农民群众中最受欢迎,也是最能活跃乡村文化氛围的活动。

    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告诉记者,2011年的送戏下乡不仅场次增加,并且使吉林省文艺院团得到了锻炼和考验,演出质量也不断提升,在送戏下乡的演出中也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院团和民间的艺术人才,推出了一批精品剧目。

    文艺演出流光溢彩

    2011年元旦前后,吉林省歌舞团打造的时尚歌舞《长白神韵》火爆了长春,连续一周的演出场场爆满,有统计称,一场演出响起了40多次掌声。在一年时间里,《长白神韵》从长春走向北京,又走向国外。全国两会期间的汇报演出,让《长白神韵》声名鹊起。2011年11月,《长白神韵》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一炮打响。

    2011年4月,受文化部派遣,吉林省交响乐团一行77人赴朝鲜参加第二十七届“四月之春”国际友好艺术节,共获得金奖三项、银奖一项,这是该乐团首次在国际乐坛获得大奖。

    由吉林京演儿艺联合剧院出品,吉林动漫集团联合国内优秀演出团体共同推出的中国首部网络防沉迷动漫儿童剧《网童》,于2011年3月开始,在吉林省各地演出50余场。

    吉林舞台艺术通过公益和售票两种形式,让全省百姓广泛受益。75岁的李林美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已经多少年习惯窝在家里,现在又找回了年轻时拉手上剧院看戏的感觉。

    精品佳作备受青睐

    2011年,吉林省文艺作品更是喜获各种荣誉,继满族新城戏《洪皓》获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孔雀奖”、京剧《孙安动本》获中国京剧艺术节整理改编剧目金奖之后,吉林省京剧院大型京剧《牛子厚》在全国各地27台优秀剧目中胜出,获得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

    吉剧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2011年出现了喜人的局面。据吉林省吉剧院院长杨柏森介绍,吉剧《江姐》复排后于2011年5月13日正式与观众见面,连续演出三场,观众含泪观演。为培养新人、积累剧目,吉剧院还恢复了《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保留剧目的演出。神话吉剧《大布苏》获中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最佳表演奖等9项大奖;根据同名戏曲电影改编的吉剧历史故事剧《贵妃还乡》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剧目奖和优秀作曲奖。吉剧成为吉林人的新宠,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

    吉林还不断把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推出去。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优秀演出团队常年在德国、英国二、三线城市演出,推介中国和吉林文化。有英国观众评价,在英国只有两个地方能看到中国国旗,一个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一个就是中国吉林省的巡回演出团。

    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廷玉告诉记者,由于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吉林省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2011年,吉林歌舞在国内品牌效应越来越大,吉剧扭转了低迷局面,京剧获得了国家级大奖,演艺产品“走出去”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吉林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