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故宫在社会民众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崇高而神圣。每一位社会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2月14日,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以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身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
“有的朋友问我,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准备从哪里烧起?我告诉他,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保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准备好‘水’了。”单霁翔表示,做好故宫博物院的工作,首要的责任是确保安全。一是故宫的事业是永远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过去已经确定了的事项,也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落实;二是面对故宫这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面对故宫博物院这座有着87年历史的文化圣地,必须心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审慎决策各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法,来不得半点浮躁。
“我到故宫上班以来,首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熟悉故宫博物院各方面工作情况。”单霁翔说。他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了解所分管工作的情况;在8天时间里,他走访了故宫博物院的32个部处,体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接触第一线工作人员,听取情况介绍,讨论当前工作,初步交换意见;利用节假日,他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在职和离退休的著名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去年,故宫博物院完成了文物藏品的普查登记工作,使故宫的馆藏文物数量从近100万件增加到了180万件,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清理、建档登记;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故宫古建筑群正在进行系统修缮,修缮工程从中路向两侧展开,不但使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得到保障,同时,经过修缮后的文物建筑逐渐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调研我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为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深深感受到全体员工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感情。”单霁翔说,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原院长郑欣淼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同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克服了很多困难,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两岸交流、科学管理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参观故宫应该是美好的经历和愉快的享受
1949年,故宫接待的观众为100万人次,2002年增长到了700万人次,而2011年,观众人数突破了1400万人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将持续增长。同时,故宫的观众群体存在着时间上和游览区域上的严重不平衡。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往往形成40多天的持续高峰,每天接待7万左右的观众,更有14天持续超过8万;特别是“十一”期间更是观众的参观高峰,去年10月2日观众人数超过了13万人,严重超过故宫的承受能力。在参观区域上,故宫中轴线上的观众总是格外集中。
“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正是故宫遗产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