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人好 城美 新长治




 中国文化报 >  2012-02-15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好 城美 新长治

    文明言行从孩子做起

    生龙活虎的群众文化活动

    长治非遗普查成果展

    长治市周末大剧院

    长治市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11年12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与另外26个城市(区)的负责人一起走上领奖台,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全国文明城市”奖牌,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标志着山西省长治市以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正式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2000年,长治市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岁月荏苒,长治人不仅扮靓了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园,更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市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和谐创建之路。

    为扎实推进创建工作,长治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建立了领导保障机制、责任共担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和动态检查机制。坚持常年设立创建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市长担任第一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16个工作组,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在创建过程中,长治市把全国文明城市的376项测评指标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265项测评指标量化分解到全市80多个责任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全市上自市四套班子领导,下至社区负责人,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担责任。

    11年执着创建,长治市夯实了文明创建基础。全市造林绿化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街道清扫率均达到100%;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6天,连续7年成为山西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全市工矿企业连续8年没有发生死亡6人以上的重大事故,被国家安监总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本质安全型城市试点市。

    十年创建“好人城市”叫响全国

    陈太山、张林英、张树枝、牛建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正与长治这座“好人城市”一起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知晓。十载文明创建,“好人城市”已叫响全国。

    “长治好人多、道德楷模多,是一座君子之风扑面而来的好人城市。”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听取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关于长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后曾这样说。发挥上党老区优势,培育“好人”群体,着力打造“好人城市”品牌,以“长治好人”引领城市文明,以道德楷模塑造城市之魂,这是长治市创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自2007年起,长治市每年都要开展“好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和“见义勇为好司机”“我身边的好人”“十大杰出女性”“十大杰出青年”“当代潞商”“百名孝星”等多种形式的“长治好人”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楷模先进事迹,让“长治好人”家喻户晓,成为大众的榜样和标杆,并激励更多市民成为“长治好人”。

    截至目前,长治市已先后评选、表彰“长治好人”1万余名,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名,“中国好人”20名,山西省道德模范21人,成为山西省道德楷模最多的城市。

    以“好人城市”的名义,古城长治走进国人视野,并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市民共塑城市文明

    “既重奖杯,更重口碑”成为长治文明创建的一大特色。窗口创建工程、法制创建工程、信用创建工程、文明提升工程、城乡建设工程、绿色家园工程……长治人民实实在在享受着文明创建的成果。长治是全国最早免除义务教育杂费的城市之一。全市50万名中小学生不仅不用交纳任何学杂费,每人都有一份由政府埋单的意外伤害保险。全市2640个建制村村村有卫生所,村村有农民保健员,每个农民家庭都有健康档案,50岁以上农民健康普查已是第三轮。

    走向文明的长治没有忘记那些易被忽略的角落。2万平方米盲道、1330处出入口坡道、320处公交站点候车盲道、1000多块无障碍标识牌,使残疾人随时能够找到城市的走向。整齐敞亮的农民工宿舍房,单人上下铺,一个房间最多只住6名工人。

    文明创建促进民生改善,民生改善推动文明创建。老百姓开始站在市委书记的角度想问题了,许多市民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为创建献计献策。2011年6月24日,50万名市民签名:“创建文明城市,我做文明市民”。同年7月19日,23万名未成年人签名:“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少年”。

    清人咏长治:山意欲争妍,常与春风约。深入长治的大街小巷,文明春风扑面而来。广场上看到烟头,小姑娘弯腰捡起扔到垃圾桶。有人乱丢纸屑,旁边人马上捡起说:“对不起,我帮您捡起来了!”就连武乡光荣院里参加过“上党战役”的84岁老人李发祥,也知道文明城市创建,还亲身参与其中。

    文明熏染着太行之巅,文明正成为古城人的习惯。

    长治市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治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省领导组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积极进行,有序推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现已完成主要任务。

    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该市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发展战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日程。

    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市长张保对此项工作十分关心,并指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攻坚克难,确保成效。长治市委宣传部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深入基层多次对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展情况进行调研,确保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以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进行。

    为保证改革工作圆满完成,长治市成立了由长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长治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各成员单位对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从而建立起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运行机制。

    长治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担负着搞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和督导工作,掌握改革进度,加强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职责;市委组织部负责及时调整充实改革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市委宣传部负责对全市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宣传业务进行指导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文化体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机构编制调整工作……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专门领导机构直接领导,相关单位尽职尽责、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从而保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扎实开展和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加强文化建设上,长治市坚持抓龙头与打基础相结合,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拓宽文化活动形式上,长治市坚持日常活动与节日活动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相结合,开展了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专业队伍建设上,长治市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鼓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遵循艺术生产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文化产品的衡量标准,注重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艺术生产模式的创新,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在文化市场管理上,长治市坚持抓品牌与兴产业相结合,通过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资产重组,逐步建立全市文化服务和文化经营体系,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文化产业,力争形成文博旅游、演出娱乐、书画艺术、文艺培训、节庆会展、网络传播等优势文化产业群,打造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的特色品牌。

    如今,长治市建立起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实现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调整合并以及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党报、广播电视台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开工建设……

    文化产业:长治市又一张亮丽“名片”

    2011年8月,首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在长治市的武乡八路军文化园举行。作为当地重点扶持建设的13个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之一,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年产值可达4.7亿元,成为长治市又一处“文化聚宝盆”。

    武乡八路军文化园是长治市重点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充分发挥武乡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变静态参观为动态体验,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近年来,长治市通过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全面带动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努力把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先后成功举办长治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节、平顺太行水乡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武乡八路军文化节等一批重大品牌文化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快速发展之路。

    长治不但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市,面临非常突出的转型发展任务,而且还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有着非常丰富、非常独特的文化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长治市有着非凡的意义。长治拥有“神农尝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的“版权”。而且全市有33个国家级、4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全国宋元以来地面建筑70%在山西,而山西的50%在长治。此外,长治还留存有八路军总部旧址、八路军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西沟纪念馆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作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的典型代表,非常符合长治转型发展的实际和需要。长治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园,是长治市政府与新加坡政府联合共建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试点项目。整个园区拟建项目涵盖影视拍摄、文化会展、教育培训、生态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正在顺利推进中,园区建成后,有望成为一家集绿色生态和创意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园,并将充分满足长治和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极大地拉动长治乃至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长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打造文化优势品牌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该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坚持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生产传播模式,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切实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

    为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长治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从市场准入、投资融资、税收优惠、出口扶持、土地使用、基地园区建设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努力引进文化产业的各类高端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类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保护和使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营造良好环境。

    如今,长治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相继出品了动画片《精卫填海》、襄垣鼓书《水》、堆锦作品《白度母》等一批文化精品。一系列的措施,让长治市文化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许多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强力带动下,长治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繁荣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文化产业作为长治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预计达到8%。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

    长治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新华书店的图书、报刊、杂志非常齐全,环境也很好,在这儿看书或者购书是一种享受。”长治市民李淑宏说。现在,像李淑宏一样在图书馆度过双休日和节假日的长治市民越来越多,在长治市襄垣县刚刚装修营业的新华书店,100多平方米的图书超市里前来选书购书的群众络绎不绝,昔日冷清的书店已经成为了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在郊区马厂镇富村的乡村文化室,正在看书的几位村民说, “以前想看书就必须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才行,现在在村里的文化室就能免费看科学种植、养殖的书,这儿的环境也好,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

    近年来,长治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基础。

    市级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长治市投资3658万元新建了市图书馆新馆大楼,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潞州剧院,投资397万元维修改造了潞安剧院,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3440平方米的歌舞剧团排练厅,重点改建了5000平方米的市群众艺术馆。2012年,长治市将实施的重点项目还有长治市文化艺术中心、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长治市印刷园区和长治市演艺娱乐园区。

    县级文化设施建设。武乡县投资360万元新建了255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大楼;壶关县投资600万元新建了5400平方米的宣传文化青少年活动中心,投资800万元新建了桥上乡文化中心;潞城市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8500平方米的宣传文化中心;长治县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文化艺术中心;沁县投资160万元维修改造了1700平方米的沁州剧院;屯留县投资7000万元建起了1.3万平方米的屯留会堂。

    乡镇文化站建设。长治市共有乡镇132个,目前已有119个乡镇建成了文化站,占总数的91%,预计今年底将全部建成。从2008年底到现在,中央及山西省已经4次下达设备购置专项资金924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60万元,用于长治的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所需设备器材的购置。目前,已按要求完成了前3批资金的采购任务,并逐批把采购的设备器材发送到116个乡镇文化中心。

    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长治市共有行政村3452个,已建成村文化活动室3299个,占总数的96%。山西省已分批为每个村室配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备1套,为其中的1206个村室配送书柜2个、图书300册;2010年山西省还为其中的1323个村拨入购置文化活动器材款661.5万元,平均每村5000元,1323套卡拉OK设备和1323台电子琴分别送到各村文化活动室。全市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669个。

    随着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初步建成,长治市开展的文化活动开始增多,全年演出600多场,观众人数达30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工作先后受到文化部表彰。与此同时,该市还开展了具有长治特色的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了农村“文化低保”工程、城市公益电影免费放映活动、周末大剧院、戏曲展演月等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并有一批节目先后荣获文华奖、群星奖等奖项。近日,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治市与青岛、苏州、马鞍山、成都等31个城市获得首批创建资格,也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2011年6月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结果,长治市名列其中。同年8月9日,长治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保强调,要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潮,全力以赴打一场漂亮仗,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