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产业与市场·演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罗克塞特乐队17年后再来中国
北京人艺重排《推销员之死》
北歌征集曲艺新作注重讲故事
民族题材与国际市场的契合
歌剧《祝福》力避越剧唱腔
诠释“青春”精神
百老汇留住“春天”的生意经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2-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诠释“青春”精神

    据新华社消息  “今天的这个时候,就是明天的那个时候”,“我终于知道,我们丢了什么……”舞台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作品《那个时候》,从“我感觉缺了什么”的疑惑出发,通过4个年轻人追忆往事的方式,重现大学期间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光阴,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寻找丢失的自我。

    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戏剧舞台上,有关青春的故事一幕幕上演: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情景剧《白莲花的约定》通过讲述医科大学生远赴偏远山村救治农民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远大抱负;中央戏剧学院的歌舞剧《最后一课》,则抓住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课”的瞬间,以富有张力的歌舞将一股充满青春的蓬勃朝气注入观众心灵……大学生们的精彩演出获得了评委、专家、观众们的广泛认可。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戏剧这样影响学生,校园戏剧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将伴随大学生的一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如是评价。他认为,校园戏剧不只是培养戏剧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体验人生、塑造人格。

    “文化引领、审美品位、艺术真实、戏贵打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用16字点评了高校校园戏剧。他说,戏剧在高校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能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与精神引领,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届大学生戏剧展演体现了向真、向上、向美、向善的精神,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

    专家同时指出,校园戏剧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作品“西化”痕迹较重,也有一些作品出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低俗庸俗的内容。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认为,戏剧是在舞台上建立起生活,要合情合理地呈现,不能违背生活逻辑;创作时要注意细节,表达上不能过于简单和直白。谷公胜则建议,校园戏剧要把生活的真实提炼出艺术的真实,用开阔的视野去反复打磨剧本,开社会风尚之先。(段菁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