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看柏林电影节的中国影片
给残酷生活写一首温暖的诗
《强者风范》反映解放过程
获奖《桃姐》即将上映
张纪中回应新版《西游记》质疑
发生在北京的爱情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12-02-1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成长
看柏林电影节的中国影片

    李  骞

    当地时间2月9日,第62届柏林电影节如期开幕。为期10天的展出中,柏林电影节向观众展映近40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作品。作为电影界最知名的三大艺术电影节之一,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吸引了不少华语电影的加盟。全景单元参赛片、展映片、主竞赛单元参赛片、非参评片都有华语片的身影,这让本届柏林电影节成为了近年来颇受华语媒体关注的一届。

    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对今年中国电影大批涌向柏林表示欢迎。他说:“中国电影和柏林电影节已是老交情了,有着长久的合作传统。中国导演张艺谋和王全安都曾在柏林捧得金熊归,今年他们又各自带着新作前来。”

    奖项封赏VS市场交易

    在入围的这些中国影片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白鹿原》。它是今年唯一一部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而“王全安导演”“陈忠实作品改编”“2月15日全球首映”这些标签,使得《白鹿原》备受关注。近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是否过审”的话题,也让《白鹿原》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白鹿原》都是一部值得品味的片子。”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国际电影节通常采用一种文化交流兼具市场交易的“双轮驱动”模式,将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有机结合在一起。随着参与电影节的资历愈深,中国电影人对于市场交易的看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而对奖项封赏已经渐趋淡化。一代代电影人前赴后继地奔向电影节的战场,为吸引海外片商、卖出个好价钱增添砝码。

    本届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人来到柏林做公关宣传的态度,丝毫不逊于其他重要电影节。《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入围竞赛单元,但不参与金熊奖的角逐,只作展映;华语爱情片《Love》,侯孝贤等20位台湾导演合导的《10+10》以及杨凡导演的《妖街皇后终极版》入围全景单元;“80后”中国青年导演邓科携处女作电影《坏孩子的秋天》亮相柏林,入围“新一代”单元,也成为了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备受瞩目的青年导演潜力股。“柏林电影节是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也是欧洲主要的电影市场,对于观众来说电影节可能意味着荣誉和明星,但是对我们从业人员来说,电影节更重要的功能其实是推广和销售。柏林电影节下设的欧洲电影交易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全世界的电影发行商都会在这里挑选和销售影片。”邓科表示。

    另一方面,华语电影活动也借助柏林电影节进行推介宣传。当地时间2月11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柏林举行推介会,编剧严歌苓,演员霍思燕、张梓琳等华语电影人代表,以及来自各大洲的导演、制片人,柏林电影节、美国电影市场及欧美各大电影公司高层等300多名电影业界人士出席活动。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连续第5年在柏林举行推介会。推介会上,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引起各国代表的强烈兴趣。

    从柏林走向世界的华语片

    按照科斯里克的说法,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题可总结为“社会变迁”。因为世界在变,不论是欧洲、亚洲还是非洲,处处都有新的变化,体现这种变化的电影也随之诞生。而中国电影人在柏林电影节20多年的风雨历程,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成长。

    1982年,中国动画片《三个和尚》在柏林影展首映,获得了短片竞赛单元的最佳编剧奖。但真正在柏林上空掀起中国旋风的电影,还是张艺谋在1988年荣获最佳影片金熊奖的《红高粱》。它使得初出茅庐的中国第五代导演成为国际电影舞台上的宠儿,此后,从1988年到2007年华语片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勇闯柏林。1989年吴子牛的《晚钟》擒得银熊奖,1990年谢飞的《本命年》再夺银熊,第二年徐立功又凭借《河流》夺得银熊奖。张艺谋于2000年再度发威,以《我的父亲母亲》夺得第50届银熊奖。2001年,王小帅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最近一次问鼎柏林电影节的中国影片是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2007年荣获金熊奖。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全面崛起,到巩俐、姜文、章子怡等优秀演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中国电影人通过柏林这扇窗户迅速走向世界。柏林电影节的舞台也令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电影,并借之输出了富于东方特色的民族影像。

    搭建东西方文化桥梁

    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柏林电影节的关键词是政治。追根溯源,还得从柏林电影节的由来谈起。柏林电影节项目总监托马斯·海勒说:“柏林电影节在二战之后才诞生,战争让一切处于废墟状态,当时的德国人已经习惯规规矩矩,在纳粹统治时期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言论自由;二战之后的柏林被同盟国解放了,其中美国是四个占领国之一,他们最早考虑到,影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对人民的思想改造起到一个很有利的作用,所以他们最初只是在柏林拍摄和放映一些小型电影,并教育民众这才是民主和自由。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一直到1951年才最终成熟。”

    柏林电影节浓厚的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竞争对手更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多年来,政治变革尤其是德国统一后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在柏林电影节的理念和参选影片中得以体现。1989年,随着柏林墙成为历史记忆,柏林电影节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影展主会场搬到富于象征色彩的波兹坦广场,标志着这一两德分裂时期诞生的电影盛会,终于成长为世界电影交相辉映的舞台。

    2012年是中德两国共同发起的“中德文化年”,借由这一文化交流契机,中国电影得以受到更多关注。本届柏林电影节举行期间,举行了一场名为“金砖国家是否代表国际电影市场的未来”的论坛。会场上,专家们依然记得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的黄金时代。美国电影公司尼古拉斯·沙尔捷说:“10年前,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可是现在在欧洲的电影节上,伊朗导演拿奖的比较多。”科斯里克称:“中国电影若想成功,需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模仿美国好莱坞等外国模式。”

    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开放程度等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电影需要在文化交流与市场探索中明确定位,及时寻找反馈。

    小链接

    柏林熊

    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为金熊奖。说起柏林熊,它来源于德国女雕塑家雷尼·辛特尼斯(1888-1956)的动物塑像。自1951年为获奖者颁发的金、银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并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和其他各处那些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铸制厂曾与辛特尼斯有过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为电影节提供熊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