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恕忠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需要保持一个文化谱系的完整和延续,需要持守独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文化需要有自觉的守望者、自信的传承者和勇于担当的志愿者。李城外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去探索一段尘封的历史,堪称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第一人”。
兜里揣着一个向阳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李城外风华正茂,任职咸宁地委机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一条记载:“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六千余人在该校劳动锻炼……”普普通通几行字,使李城外震撼了:六千文化名人汇集,这是怎样的风云聚会?李城外意识到,这段历史足以抒写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宏伟史诗!
激动之余,李城外挥笔写下散文《向阳湖走笔》:“向阳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土地的富饶、风光的秀丽,更在于有一大批文学大师、艺术巨匠曾在这里劳作生息……我们朝花夕拾,让历史告诉未来!”李城外希望请老“五七”战士回忆昔日生活,反思历史,促进“干校文学”的形成。
一九九四年伊始,李城外开始书写他一个人的“文化苦旅”,利用业余时间挖掘和宣传向阳湖文化。为了向阳湖,李城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早在一九九六年,李城外的友人就称他是“向阳湖中一尾鱼”:“为了宣传向阳湖,他节衣缩食,无怨无悔;为了研究向阳湖,他夙兴夜寐,乐此不疲。”他的心里装着向阳湖,无论走到哪里,言必谈起向阳湖。他的兜里装着向阳湖,每逢出差,肯定拎着大包小包有关向阳湖的资料,走到哪里发到哪里。
二〇一一年十月底,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考察向阳湖时,充分肯定了李城外的工作,对鄂南在全国率先研究干校文化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热情称赞李城外为“文化李向阳”。
写就人生 这本大书
一九九七年,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和散文集。许觉民先生认为:“要不是李城外不辞辛劳地采访、组稿,我们这些干校的当事人想到却未必有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萧乾先生抱病给李城外来信说:“我相信它们不但当代必拥有众多读者,将来也会有历史价值。谢谢你不辞辛劳的努力。”原《读书》杂志主编倪子明来函:“像你这样以两部大书,从各个方面反映咸宁干校历史沧桑,使之成为干校典型的著述,至今还是绝无仅有的。”李城外还主编出版了“咸宁文史资料”“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史料”“向阳湖文化”等专辑。
文化、教育界也越来越关注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二〇〇六年,《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重点介绍了“向阳湖文化”;二〇〇七年,湖北省作协“文学湖北”实施工程将“向阳湖文学”列为鄂南最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之一,《向阳湖文化人采风》被列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研究生书目。武汉大学文学院正积极参与向阳湖文化研究。李城外以中国作协会员和大学兼职教授身份,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大中院校和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年会、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作学术报告,并先后在文化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电影公司主持过老“五七”战士座谈会。
二〇一〇年冬,武汉出版社隆重推出由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共七本,达三百余万字,这是我国第一套综合性反映干校生活经历的大型丛书。不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出版座谈会,金冲及、宋木文等文化界老领导和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该丛书的出版。他们认为,咸宁将向阳湖“五七”干校视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加以发掘研究并成书、成史,对研究当代政治史和文化史尤其是“文革”史极富参考价值。
作为向阳湖的守望者,李城外说,有一种力量始终在鞭策自己前进。他坚信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说不尽的向阳湖
从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短短三年时间,李城外陆续采访了两百多名京城文化人。在后来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又陆续采访了好几百人。在采访对象中,九十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八十岁以上的有二十多人,其余基本上都是花甲、古稀之人。
令李城外倍感欣慰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向阳湖文化人的“咸宁情结”从未流逝。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回忆那段岁月,但是一旦知道李城外是咸宁来客,他就会受到热情接待。
“文坛祖母”冰心老人以九十五岁高龄,欣然题写了“向阳湖”三个大字;老诗翁臧克家不顾年事已高,与李城外促膝长谈;萧乾、文洁若二老不仅多次接受采访,还热情介绍新的联络线索。在采访过程中,臧克家、王世襄、史树青、刘炳森、佟韦等名家深情题写干校诗。许多文化人泼墨挥毫,写下题词。他们还不断来信来稿,给予建议和鼓励,成为李城外行走“文化苦旅”的不竭动力。
一九九四年咸宁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以来,每年都有许多“五七”战士和“向阳花”重返干校,重续“向阳湖情结”。这些老“五七”和他们的子弟为李城外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
宣传向阳湖文化,大大提高了咸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二〇一〇年底《人民画报》重磅推出有关向阳湖的专题;尤为难得的是,呼吁重视向阳湖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提案、议案,还登上了“国是论坛”——全国“两会”。各地文化界名流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咸宁市委、市政府都日益关注和支持向阳湖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二〇〇二年十一月,湖北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咸宁市也成立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保护与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向阳湖旧址保护与开发的上下衔接和具体工作的落实。
在李城外看来,“向阳湖”是说不尽的,他会穷极一生研究向阳湖和“向阳湖”里沉淀的文化内涵。李城外响亮地提出:“‘五七’干校发生在中国,‘五七’干校研究成果在咸宁、在湖北、在中国。”他发起成立的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积极为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摇旗呐喊。在他的努力下,从咸宁到湖北,从湖北到全国,一批有识之士吹起了嘹亮的集结号,共同研究探讨“向阳湖文化”,成果日丰,声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