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军营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罗天山:像雷锋一样的护边员
争当 “雷锋式”红色军代表
我与《第十四个春天》
拧一颗螺丝钉时,想起雷锋
雷锋,让我叫你一声班长
民族新兵排 几多“活雷锋”
永不褪色的雷锋传人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天山:像雷锋一样的护边员

    老罗在维护设施

    朱德华

    扬鞭策马,戍守边关,一提到这些,人们的脑海中自然就会联想到冬天爬冰卧雪执勤,夏天顶着酷暑骄阳巡逻的边防官兵,而很少有人知道边防上还有一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的队伍。他们与边防军人一样,用满腔赤诚甚至鲜血和生命,守卫着祖国的万里边防线。他们生活在边关,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对每一座界碑、每一处地形都十分熟悉;他们有的父子接力守边防,有的夫妻共同站哨卡;他们被边防官兵和各族群众称为“流动的哨所”“有生命的界碑”。这支鲜为人知的队伍有一个美丽而震撼的称谓——护边员。

    罗天山,就是一名被边防战士称为“万事通”“像父亲一样”的护边员。

    罗天山有着正式的工作,担负霍城县阿拉马力会晤桥水文站站长一职,但他的护边生涯却更为边防官兵津津乐道,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罗”。与妻子在深山沟里相守20年来,热心肠的老罗,一直义务为霍尔果斯、红卡子、阿拉马力等边防哨所承担铲车操纵、机械维修、水电保障、边防巡逻等重责。

    顶着风雪,背着两圈沉重的油压拉线,50岁的老罗一手牵着他的助手——妻子高媛的手,一手扶地,埋着脑袋,吃力地沿着雪后的陡坡,向阿拉马力哨所挺进。

    1.5公里的雪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走了整整两个小时。

    这是一条高而又险的山路,它像一条细丝带,浅浅地挂在山梁之上,十余个回头弯紧逼山崖。稍有不慎,车体就会翻至山下的百米深沟。

    推雪,既苦又险。化雪之时,虽艳阳高照,却是温度最低之际。坐在满是铁疙瘩的冰冷操作室里,无遮无拦的山野长风从四处透风的接缝处灌进来,把老罗身上的最后一丝热气都给剥夺得一干二净。冷,却不能穿着厚衣,否则不便于操作。冷,到了极致,使人滋生机械式的麻木。推起厚重的积雪,前轻后重的铲车在狭窄油滑的山路上左右打摆。险,往往缘于一寸一毫的差误之间。

    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双手牢牢把着方向,大脑高度紧张运转。清雪中,由于思想过于集中,又腾不出手,鼻涕常常流到老罗的嘴巴上。

    多年来,老罗利用工作闲暇之余,先后自学了水电、司炉、焊接技能,并且取得了相关高级证书。没想到,这身好本事全用在了霍尔果斯、红卡子、阿拉马力等边防哨所。

    为了提高护边效率,2007年年初,老罗花了7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从此,老罗骑着他的“铁马”,戴着护边员红袖标,穿着迷彩服在边防一线巡逻的身影就成了边防线上的一景。5年时间,他已跑了1.3万多公里。

    23年,那个朝气蓬勃、踌躇满志的小罗已变成了满脸沧桑的老罗。寒来暑往,这23年来,老罗夫妇始终坚持一件大事,新兵来了,在家门口迎接一下,每人送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老兵复员下站,送一程,每人送一包新疆土特产。

    “老罗像父亲一样关爱着我们,他不仅传授我们修车、电焊等谋生技能,还经常给我们唠家常,鼓励我们乐守边关,做一名真正的边关汉子。”现为杭州特警的退伍战士石亚辉在电话中告诉笔者。

    驾驶员、电焊工、钳工……27名普通战士经过老罗的调教成为军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护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看到界碑、看到哨所、看到边防官兵,我的心里才会踏实。”这是老罗写在《护边日记》中的一段话。

    十年来,先后有14名转业复员的官兵专程从祖国各地前来看望老罗夫妇,他们带来的各种土特产均被老罗送给了连队。经年累月奔波在边防,老罗腰间盘突出,复员战士张兵寄来了祖传秘方,连队军医定期上门帮其理疗,这些经历是老罗最大的骄傲。

    “像雷锋一样做人”,这是老罗给自己的承诺。岁月,如白驹过隙。一眨眼,老罗与妻子已在深山沟里扎根20余年。这期间,两人义务为官兵服务的时间和次数,已无法统计。

    可不管哨所人员再怎么更替,老罗始终坚守在这里。这样的坚守只为了一个神圣的心愿:边防的和平与安宁。为了这个心愿,老罗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里,把自己的甜蜜爱情定格在了这里,把对祖国的大爱书写在了这里。在他眼里,哨所是他永远留恋的岗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