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军营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罗天山:像雷锋一样的护边员
争当 “雷锋式”红色军代表
我与《第十四个春天》
拧一颗螺丝钉时,想起雷锋
雷锋,让我叫你一声班长
民族新兵排 几多“活雷锋”
永不褪色的雷锋传人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第十四个春天》

    龙 坪

    惊蛰三月,春暖花开。

    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前夕,我从箱底翻出一本泛黄的杂志,即1977年3月号《人民文学》。在我的心目中,它“价值连城”,因为它承载了一位战士作者和一支部队对于雷锋精神的深层思考和学习雷锋的平凡实践。

    刊载于这本当时刚复刊不久的《人民文学》上的是一篇散文,文名《第十四个春天》,作者就是我。《人民文学》堪称中国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此文发表后,在我们部队引起轰动,原因不光是一位战士作者的散文登上了《人民文学》的大雅之堂,更是因为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一支部队一个个学雷锋的精彩瞬间。当时,我刚从北京卫戍区某部新兵连分到部队,被学雷锋的热潮“汹涌澎湃”着,“万般感慨”着,创作的欲望之火从心灵深处升腾而起,不吐不快,一气呵成!那感觉就是,此时此刻,雷锋回来了,来到我的身边!整个世界就像期待春雨的麦苗,渴望、迫切地吮吸着这一场雨露,那一切都体现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和时代时时刻刻都在呼唤着雷锋!

    1977年春天,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14个年头,也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抓纲治国,气象万千!所以我用了“第十四个春天”这样一个富于抒情和想象的题目来做文章,我的文章开头现在都能倒背如流:“北京的三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虽然故宫护城河里的薄冰未化,长安大街两边的杨柳枝头也还没有泛起新绿……然而,亲爱的同志,亲爱的战友——这又有什么要紧?!请您听:春雷滚滚,春雷激荡,春雷奔腾,春雷咆哮,春雷在欢唱!啊,满天朝霞放光彩,凯歌连天天连海……”在情不自禁的抒怀中,我深知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已成为人民永远的呼唤。雷锋精神广阔而深沉的内涵表明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符号,而是时代和人类追求和谐的永恒象征。在这一年,我因为写作发表了《第十四个春天》而荣立三等功,我在文中写到的人和事为我们部队赢得了集体的骄傲和荣光。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时任《人民文学》诗歌散文组组长的周明先生,这位推出过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编辑大家,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我的拙作,又千方百计联系到我,耳提面命,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发表文本,让《第十四个春天》得以与千百万读者见面(那时《人民文学》的发行数量超百万份以上),使它的宣传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让我心存敬畏和感激,屈指数来,长达35年之久!

    抚摸着1977年3月号《人民文学》,重读有关学雷锋的散文《第十四个春天》,我再一次深深感到: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平民英雄,雷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雷锋属于中国,雷锋更属于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