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3月2日全面开放
四川文化谋划起飞前的加速跑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天里的故事——四川文化成长记录 (上)
四川文化谋划起飞前的加速跑
以强烈的文化自觉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灾区群众文化过年   林 雪 摄

    统筹城乡成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文化厅供图

    引言:为深刻记录四川文化系统的观念之变、创新之路和美好前景,本报将从今日起陆续推出《春天里的故事——四川文化成长记录》上、下篇,旨在与全国文化系统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悄然临近。

    2月底的成都,乍暖还寒,只有望江河畔星星点点的花骨朵提醒着人们春天的到来。2月23日、24日,四川相继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四川省文化局长会议暨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文化界济济一堂,齐聚成都,共商发展大计。会上正式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四川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会议,更是一次提速快跑前的战术安排。

    过去这5年 大跨越开创新局面

    2月23日,四川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四川省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长黄彦蓉到场,对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提出要求。

    黄彦蓉在讲话中肯定了过去5年尤其是去年全省文化建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所取得的显著成效。5年的大跨越,取得了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四川全省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记者了解到,灾后重建3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下,四川文化建设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为投资拉动开辟了新渠道;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社会和谐创造了新手段;遗产保护服务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增添了新资源;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支持。

    数字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十一五”期间,四川全省文化事业政府投入加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近140亿元的投资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了政府民生投入的结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不可移动文物点65231处,居全国第3位;近年来,四川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近20%,2011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226.6亿元,资产总额566.74亿元,营业收入844.58亿元……

    进第一方阵 爬坡破难提速发展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四川准备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怎样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又如何实现?这是摆在全省文化系统面前的重大课题。

    “总结宝贵经验,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这是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工作报告的标题,也是他时时挂在嘴边、再三强调的提神之语。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相适应”3个字意味深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内生驱动、优先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文化是竞争力的源泉。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全国31个省(市、区)文化建设的一次集体赛跑,也是全国各省(市、区)文化实力的一次重新洗牌。在新一轮的文化发展中,东部、中部、西部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利用好了文化资源禀赋,抢抓机遇,在新一轮文化竞争中,在某些方面超越经济发达地区。

    提出经济高地与文化强省相适应,就是必须把四川文化发展放在建设经济高地的整体战略中去谋划、定位,促进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推动文化元素成为产品价值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素质成为劳动力素质的首要因素,文化优势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文化建设与四川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推动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精神文化转化成物质财富,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的竞争实力。

    分析不难发现,四川经济发展现已进入中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已处在西部前列。在郑晓幸看来,文化发展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就要抓住“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转变的历史机遇,跳起摸高抓发展,高位求进谋跨越,紧跟全国,直追东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抓住时机增创发展新优势,爬坡破难开创发展新局面。如此一来,“四川文化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四川文化建设步入全国第一方阵”的文化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尽快实现。

    画发展蓝图 2015年文化综合实力达全国先进水平

    刚刚过去的一年,从文化改革发展来说,是令人鼓舞、值得铭记的一年。

    一份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勾画出未来几年四川文化的发展蓝图。

    《规划》指出,到2015年,四川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让9000万四川群众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乐起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郑晓幸称,在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按照《规划》,通过几年努力,四川全省城市将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根据《规划》,今年四川省将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思想观念的飞跃,既是文化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文化进步最根本的原因。认清现状,找准思路,有利于发展的步伐向着更明晰的目标迈进。日前,四川省文化厅已下发《2012年文化工作要点》,带着忧患意识,带着冲天干劲,四川,出发了! (王雪娟)

    经验分享一  人才兴文 改革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月20日,四川省文化系统上挂厅机关人员人才工程正式启动,16名从省图书馆、省文化馆、省考古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10家直属单位调拨的干部员工正式参与省文化厅各处室实际工作。这一工程旨在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精湛、品德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近年来,四川省文化系统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强化管理,以科学管理保障改革。一方面锐意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经验分享二  提升文化软实力 厅长亲自“走转改”

    春节刚过,四川省文化厅党组就召开专题会议,围绕省委“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和建设与西部经济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目标,集中分析研究破解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有效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并决定在文化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厅直文化单位大走访、大调研,了解现状,剖析问题,探索方法,总结文化建设中涌现的新经验,推动文化单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健全制度、调整结构、提升素质,切实加强党要管党的责任,增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月6日到11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率队,先后到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交响乐团、四川博物院、省文物总店、省艺术研究院、厅剧目工作室、非遗中心、省川剧院、省曲艺团、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走访调研。

    郑晓幸一行既听取班子工作汇报,也听取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党员群众及离退休人员代表的意见、建议,在多方分析了影响单位发展的问题、症结后,文化厅党组及相关处室又与各单位共同研究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就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工作、管理制度建设、业务工作开拓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厅直文化单位党的建设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在四川省文化厅厅直文化单位产生了良好反响,干部职工均表示鼓舞了干劲、认清了形势、明晰了问题、开拓了思路,既受到鼓舞和激励,又感到压力和责任,并表示将总结经验、剖析问题、积极整改,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四川省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点,确保“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的召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