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他又举例说:“我们自己的类似于‘花木兰’‘大熊猫’等优秀文化资源大量‘出口’,在国外经过创意加工,运用高科技生产出产品后再转为‘内销’,大量的钱被国外赚走了。他们成功的诀窍就在于资源利用方式上创新水平高,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进行创意,再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出精品。”
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也认为,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文化创意缺失”依旧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他点出了各地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硬、软件软”的问题,即“文化产业项目牌子硬,文化内涵软;发展口号硬,有效的配套措施软;房子等设施硬,软件服务软”。
据肖燕介绍,在“全国十佳小康村”云南省福保村,福保文化城已经有15年的历史,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新、人新我精”的精神,集中打造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已经帮助福保村实现了从“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的华丽转身。
“投身产业发展这么多年,尽管我们发展得很好,但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产业中以演艺业为代表的行业门类税赋很重。”肖燕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带头人表达着心声,“此外,民营资本在市场准入、发展经营等方面无法享受到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
《倍增计划》提出,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培养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对此极为赞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靠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应该好好利用起来。中西部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盲目模仿东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他说。
代表委员 支招文化产业发展
《倍增计划》清晰地列举了演艺业等11个重点行业门类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说,《倍增计划》的出台让我们感到兴奋,但也感到了压力。他特别提到,演艺类文化企业应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我们下一步将以演艺业为主,多业态发展,从产业链延伸角度与市场接轨,重点打造和发挥品牌效应赚取高附加值。”顾欣表示。
展云庭认为,文化产业倍增的关键要在打造产业品牌上做足文章,需要把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工作之中,建立顺畅的发展机制,形成乡村品牌有特色、县市品牌成规模的格局,培育一大批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
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在今年2月闭幕的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李修松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例特别提到,要善于运用文化创意产业方式方法提升旅游、出版等传统产业,借助现代时尚方式、高科技手段,让文化动起来、实现人与文化的互动,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娱乐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
谈到动漫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扬侃侃而谈,他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组建全国性的动漫行业协会,通过强有力的协会更好地管理动漫产业。
日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发展文化旅游业写进了这一文件。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欧阳黔森说,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需要慢慢培育。此外,还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文化、明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素质过硬的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张新建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越好,就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态度。他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政府与从事创意产业的艺术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火炬和火炉的关系。要知道火炬是不能烧开水的,政府的角色应该是高举发展文化产业的火炬,引领火炉烧得更旺。支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艺术家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