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珩
读彭泽明的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与展望》,很有几分兴奋和欣喜。这样的书现在为数不多,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同时也需要理论做指导。彭泽明现任重庆市文广局社会文化图书馆处处长,同时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这样一个身份,以及他所具备的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思维以及文化责任担当,使他很自然和自觉地在工作和研究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
彭泽明的这本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基点和较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野。彭泽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他并没有把研究的基点仅限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到重庆这座城市对自己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西部文化高地”“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以及建设“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大背景下,而且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全国以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这就保证了研究的高端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书中的《重庆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份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重庆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阐述了重庆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重庆“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及发展的保障措施。这是对重庆“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蓝图描画,对实际工作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彭泽明的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于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图书等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正是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彭泽明紧密结合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社区图书馆共建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一一进行深度研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三是以实践为基础开展研究。彭泽明的研究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基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研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者,他了解基层实际,洞悉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而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他又能站在高处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为解决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书中他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因此,他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分析判断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很有说服力。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包括打造“文化物流”基地,推行文化服务外包、加大文化人才外聘力度、多形式拓宽文化投入渠道等,这些都给人以启发。可以说,这本书不仅对指导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作用,而且对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