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在都市丛林中寻找心灵家园
故宫里的雕刻人生
再苦再累也不能少了文化
“回不去”又“呆不住”的年轻一代
新闻链接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都市丛林中寻找心灵家园
——农民工文化生活“拼图”

    新工人艺术团图书室,是孩子们课余时间的另一个乐园。

    躲在桌下,似乎更能寻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许国健,35岁,浙江人,喜欢音乐和戏剧,现在在北京新工人艺术团负责剧团创作和演出。他期待能用音乐、戏剧等方式发出更多工人的心声。

    张维乐,13岁,安徽人,喜欢摄影。现在是北京某中学初一学生,父母在北京皮村村口开了一家蔬菜超市。他的愿望是能有一台可以摄像的手机,能够走到哪拍到哪,把自己喜欢的景色全部记录下来。

    王德志,35岁,内蒙古人。在新工人艺术团他自导自拍的电影《顺利进城》中讲述了一位叫“顺利”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却遭遇了被骗、被拒等诸多不顺利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编排的小品和电影让工友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了解社会。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陈曦摄)

    曹艺格,16岁,美籍华人,他的父亲通过中国青少年儿童基金会让他来到北京同心试验小学做义工,教外来务工者的孩子英语。他最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英文与别人交流。

    本报特稿部策划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心灵憩处即原乡

    ——代编者按逸  人

    类似“十亿国人,八亿农民”这样的说法已成为历史。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超过51%)已经超过农村人口(不到49%),这被看做是农业大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另据统计,目前全国设市城市已达600余个,建制镇已达1.92万个,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目前的51.27%。

    这样的数据反映了当下中国正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但数据只是数据,数据背后一些特定人群的现实境遇和诉求需要我们深入关切和考量。有调查研究显示,城市中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已被计入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大约仅为城市户籍人口的1/10。促进两亿多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仍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艰巨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大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从最初的单纯进城打工挣钱到现在融入城市的诸多诉求,农民工群体从年龄结构到知识层次等方面也已经历了几代人的嬗变。在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关照和解决与农民工相关的各种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各种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农民工愈来愈多地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身体走得太快,不妨稍作停留,等一等灵魂。”就业帮助、社会保障等方面只是解决了农民工兄弟的基本工作、生活需求和后顾之忧,从文化的角度观照,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获得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才是关键。

    近年来,从中央到文化部再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此高度关注,从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方针出发,把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推出一系列措施,开展一系列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参与和享受社区文化建设及成果,把文化送到他们身边,把农民工兄弟请进他们自己参与建设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做了大量工作。农民工在劳作之余或放松身心,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或放飞心灵,追逐自己的文化、艺术梦想,有了更多的空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正如“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还存在争议,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群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正成为趋势,你不能清楚地把某个人群或某类型文化贴上标签,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悠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织的整体中割裂开来。无论你身处城市,还是身处乡村,心灵栖息的地方,便是我们共通的文化原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